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一直提出要靠填海應對長遠土地供應問題,新一份《施政報告》把「東大嶼都會」倡議重新包裝為「明日大嶼」,強調要實現跨越未來二三十年的願景,決定馬上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及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較原先的「東大嶼都會」擴大多700公頃填海範圍,規劃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
政府消息人士認為,填海涉及費用至少要四五千億元(佔政府財政儲備約47%)。
政府消息人士強調,政府不會暫停手頭工作,等待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有結論後才繼續填海計劃,目前先繼續推進研究程序「邊做邊等」,若最終填海計劃被全面反對推翻,研究後也可以基於共識不落實填海。期望數個月內計算好研究所需費用後,今年底向立法會申請研究撥款,研究期為明年中至2025年,由原定的7.5年縮減至5年;完成研究後再申請填海撥款。
填海後人工島上的住宅有七成會興建公營房屋,原本的1000公頃填海範圍,預計可讓40萬至70萬人口居住,涉及至少15萬伙住宅。首階段在交椅洲東面填海300公頃,預計2025年開始填海,2028年把開始逐步交出填海土地用作發展,30%面積為鐵路基建,70%面積如何規劃住宅及商業中心區發展則有待規劃,預算2032年完成填海並開始有首批住戶入伙;另外700公頃在交椅洲西面、坪洲附近填海,預算2034年開始有首批住戶入伙。
在原先1000公頃規模之外的700公頃填海範圍,選址位於喜靈洲北面,目前僅屬研究初期,會評估生態、航道,以及對漁業的影響,未有時間表。現時提出為求有研究基礎後,日後有需要時便可隨即落實。
同時,龍鼓灘近岸填海220至250公頃,適宜用作工業用途,會在該處安置棕地作業問題,也會有策略性交通配套幫助新界西北市民;小蠔灣近岸填海由原本的數十公頃縮減至十多公頃,由於該處屬飛機航道,不太適宜密集人口居住,故改為小規模填海,以配合道路網連接;而欣澳填海約80公頃的方案則維持不變。
屯門內河碼頭沿岸和屯門第38、40、46區,合共約200公頃面積也會重新規劃;未必需要在該處填海,若要填海也僅約40公頃範圍。發展馬料水則因為交通問題無法處理,未定發展方向,但並非排除不搞,只是推進步伐會慢很多。
「1+3」填海方案包括中部水域1700公頃、龍鼓灘220至250公頃、欣澳約80公頃,以及屯門沿岸重新規劃發展200公頃,預算可合共新增至少2200公頃發展用地。
另外,有開始研究在長洲以南選址填海,以作為本港的土地儲備,未知具體涉及規模,相信也有超過1000公頃;研究會考慮航道、水深、成本、對環境影響的大小,而長洲以南正好有合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