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和貪婪是大部分投資者錯失市場時機的原因。人們很容易為股票估值高企、表現出色持續一段時間而感到興奮,然後在市況逆轉向下,無法再承受投資損失時拋售股票。這種行為亦非完全不理性。在不適當的時候蒙受大量損失,可能會嚴重威脅到投資者的目標。回想2008年和2009年時,那些投資者為了支付退休後的大量開支或生活費而要套現大量股票。計劃應對市場低迷的最佳時間,就是在市場下行以前防患於未然。而追蹤趨勢(Trend-following)就是可能有效減少巨額損失和波動性風險的策略。
追蹤趨勢 捕捉時機
追蹤趨勢是試圖利用資產價格動能優勢,並按照規則進行的捕捉時機策略。傳統的動能策略以近期表現比同儕優秀的資產為目標,追蹤趨勢則是基於比較資產本身於不同時段的動能。舉例來說,策略可能會買入現時價格超越其移動平均價的資產,並賣出現時價格低於其移動平均價的資產。這種策略在投資者對如基本面改善或惡化等新市場訊息並不敏感,或希望在趨勢確立後便投入交易時可能有效。
Cambria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聯合創辦人兼投資總裁Mebane Faber去年更新了一項簡單的追蹤趨勢策略研究。他每逢月底比較標普500指數及其10個月的簡單移動平均價格。當指數價格高於平均價格,他就會買入標普500指數;當指數價格低於平均價格,他就會買入90日美國國庫債券。為了避免過度交易,他並不理會月內任何價格走勢。
優點是波動性低
他採用1901年至2012年的數據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策略回報略高於標普500指數,而在市場低迷時,策略的波動性較低,回報更顯著高於指數。這是因為市場最差的時期可能會持續數月,而追蹤趨勢策略往往早在市場跌進低谷以前便帶領投資者離開市場。然而,策略也會在強大的牛市中跑輸大市。在針對不同資產類別、設定3個月至12個月不等的簡單移動平均價值的研究中,這種策略似乎同樣奏效。Faber認為低波動性是策略的成功之處。
為了核實研究,我以1970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間標普500指數及MSCI歐澳遠東指數(代表美加以外已發展市場股票)的總回報數據再作分析。不過,我以30日美國國庫債券代替90日美國國庫債券。我亦以由1975年12月開始的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指數以及由1987年12月開始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數據進行另外兩個分析。分析結果與Faber的研究結果一致,我所建構的4個策略的波動性及最大損失(maximum drawdowns;由高峰到谷底的損失)均低於相應基準。減低波動性是非常關鍵的,因為當指數的現值低於流動平均值,市場波幅會特別高。追蹤趨勢策略會在這些時間投資於國庫債券。然而由於市場於長時間來說趨向升值,因此策略還是大部分時間投資於股票的。
有用的風險管理工具
標普500指數策略所產生的回報與指數相約,而MSCI歐澳遠東及MSCI新興市場策略的年度化回報則分別跑贏相關指數0.8%。然而,這種單一時點的估計並未能表達策略與指數的相對表現。以下的圖表顯示了各追蹤趨勢策略相對其指數的回報。上行線代表策略跑贏指數,下行線代表策略跑輸指數。如下圖所示,股票追蹤趨勢策略往往在熊市期間表現良好,尤其是在科網泡沫破滅和環球金融危機期間。而新興市場追蹤趨勢策略亦於1997年至1998年間的貨幣危機表現出色,這策略在1997年8月底至1999年3月底投資於國庫債券,因此順利避開危機的最壞時機。
雖然股票策略在市場低迷時表現良好,它們亦往往在牛市中跑輸大市。自成立以來至2007年,標普追蹤趨勢策略仍落後於指數表現。換句話說,這策略並不是免費午餐。相反,它應被視為有用的風險管理工具。
債券追蹤趨勢策略較指數的表現略好。這可能是因為美國的投資級債券受益於利率在過去的30年持續下降,而且表現出非常低的波動性。追蹤趨勢策略對於風險較高的資產類別來說可能更具意義。雖然效果未必非常顯著,但當相關的指數波動性愈高,追蹤趨勢策略愈能提高風險調整後的回報(以夏普比率量度)。
作者為Morningstar被動式策略分析員Alex B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