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亞洲股票表現遜於美國股票,在貿易緊張局勢及美元可能持續強勢下,亞洲股票或在2025年繼續面臨挑戰。不過,我們認為有些宏觀推動因素可扭轉。
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前,亞洲地區經歷持續的經濟增長,增幅更高於成熟及其他新興經濟體,部分原因是穩健的政策為私人企業提供有利環境及強勁的投資增長。從1990年代的早期至中期,私人資金前所未有地流入區內已可見一斑。此外,部分亞洲經濟體透過出口信貸擴張及出口目標等政策,逐漸將出口轉化成經濟增長動力。將內外部的增長動力多元化,令亞洲在增長上相對優於美國,進而推動亞洲股票的表現優異。
與美國相比,亞洲經濟的增長優勢在2000年代中期開始減弱。自從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其在製成品出口方面的全球主導地位急劇上升,並且日趨依賴亞洲夥伴所提供的投入,亞洲區內貿易活動的增長正好證明了這一點。這些製成品主要是出口往美國等成熟經濟體,促使美國、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的商業週期同步。
中美貿易戰在2018年爆發,另一個趨勢亦隨之出現:供應鏈重新洗牌。與先前的預期相反,因應開徵關稅的政策,內地擴大了對外貿易,反映環球商品連繫正在重組。隨着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減少,東協對美國的出口明顯回升。雖然這一持續趨勢有利於主要的亞洲出口國,但是亦重申亞洲與美國之間的聯繫。由於亞洲經濟體對外貿的依賴增加,預計在可見的將來,美國與亞洲的增長,以及股市表現將可能會同步。
以史為鑒,內需將會成為推動亞洲經濟增長的關鍵,特別是當外圍環境面臨關稅政策加劇帶來的挑戰。雖然亞洲經濟體近年維持審慎的財政政策,但是如果增長動力的放緩超過預期,轉向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空間仍在。
由於考慮到金融穩定性,央行放寬貨幣政策的空間有限,且美國的政策利率可能會持續高企,因此財政政策對促進經濟增長將越趨重要。
除了周期性背景外,亞洲主要市場(如日本及韓國)的企業管治改革等結構性支柱,以及人工智能需求所帶來的利好因素仍然未變。令人鼓舞的是,日本的一些政策已帶來實質改善,例如增加股息及股份回購。這些市場的盈利增長前景正面,加上估值合理,為有意投資亞洲市場的長線投資者帶來機遇。
在人工智能方面,投資者的焦點主要集中於美國的超大型企業。然而,人工智能相關產品及高效能半導體的結構性增長,可能會利好亞洲科技製造商,特別是韓國及台灣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相對美國超大型科技企業的估值存在折讓,而且股息亦較高。
東協的增長動力依然明顯,包括利好的人口結構、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以及消費不斷增加。在金融及數碼滲透率與日俱增下,消費行為正加快改變。
由於未來將要面對進一步加徵關稅所帶來的挑戰,加上貨幣寬鬆政策的空間有限,在外圍的不利因素影響下,亞洲將會更加倚賴財政刺激政策支持經濟增長,亞洲股市過往為投資者提供可觀超額回報的情況有望重現。雖然美國股票仍是投資組合的關鍵所在,但是由於環球增長風險、估值偏高,並且存在集中風險,投資者應考慮將其股票配置分散到亞洲市場。
由於基本因素穩健( 2025年盈利增長的共識預期為12.8%),加上估值相對較低,預測市盈率為13.2倍(美國預測市盈率為22.2倍),亞洲股票仍具吸引力。
我們認為在亞洲眾多成份市場當中存在更多機遇,部分市場在明年的盈利增長的共識預期甚至達到19.6%,而預測市盈率則為8.1倍。過往的表現確實顯示較大差異。亞洲股票擴散指數顯示,在11個亞洲市場中,有7個市場的3年回報率高於整體指數,目前的回報率為64%。
此外,回報廣泛分散正好說明,有必要在該市場採取主動投資方法。過去3年,表現最佳市場較表現最差市場的年均回報高出18.6%,較2010年代末期的水平有所回升。因此,在個別成份市場表現差距日漸擴大下,投資者在配置亞洲股票時需要更審慎選擇,評估主題、推動政策、周期性及結構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