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撇除2007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20年疫情爆發前大約30年間,美國投資者可謂享受了最好的時光。在「大平穩時代(the Great Moderation)」中,不但通脹率下降,衰退次數也較少,經濟波幅亦低於此前的30年。同時,全球化為企業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推高了企業利潤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
然而,自疫情以來,不少經濟及通脹指標的波幅上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貿易風險亦有所加劇,勞動力的增長也導致薪金佔GDP的比例上升。
總而言之,目前的環境與被稱為「起伏時期(Temperamental Era)」的196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非常相似。如果這個比較成立,我們確實處於漫長的宏觀經濟周期波動中,這或對投資者產生重大影響。
若要理解未來可能的經濟發展,就必須仔細研究起伏時期的兩大特徵:GDP波幅及通脹波幅。
GDP波幅:在經濟擴張階段,起伏時期的增長相對強勁,但GDP增長的高低波動變得極端,衰退也較為頻繁。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們觀察到類似的經濟表現,例如實質GDP的按年變化從2020年中的–7.5%,急升至2021年中近12%,而 2022年則約為5%。
通脹波幅:起伏時期的另一關鍵特徵是通脹波動加劇。1970年代中後期經歷了兩次極端的高通脹,而美國聯儲局過早宣布戰勝通脹,導致情況惡化。在這兩個情況中,聯儲局放寬政策後,通脹卻再次攀升,隨之而來的進取加息政策對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最終導致1980年代初期接連出現經濟衰退。
如今,隨着通脹壓力減退及勞動市場疲弱,聯儲局正在放寬其利率政策。我們仍然相信近期的通脹放緩趨勢會持續,但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通脹波動,主要原因有二:1.新冠疫情引發的供應衝擊,使企業將庫存管理從全球化轉向較分散或區域化的策略。雖然這有助改善交付時間,但區域供應鏈的產能有限,可能因稀缺性或生產成本上升而推高價格。2.美國與中國、北約與俄羅斯的重大對立重新浮現,進一步加劇貿易限制(如關稅)及其他供應風險的可能性。
如何部署?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利率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跌幅,為強勢與弱勢公司帶來利好環境。在這期間,借貸利率大部分時間接近歷史低位,即使是缺乏利潤且現金流不足以應付債務利息的「殭屍企業」亦能夠生存。然而,如果經濟與通脹波幅加劇,投資者可能需要更加謹慎,挑選基本因素強勁的股票,而非僅靠炒作維生的企業。
對於基金投資者,這可能意味着更傾向選擇主動管理型基金,特別是非常重視基本因素的基金。
對於個股投資者,專注於每股盈利、自由現金流及股本回報率等基本因素,將有助鎖定資產負債表強勁且具有增長潛力的公司。
對所有投資者,隨着經濟波動隨機影響市場的不同領域,定期重新平衡投資組合的重要性將可能日益增加。
鑑於目前經濟環境與起伏時代有若干相似之處,筆者希望強調仔細研究的重要性。儘管收縮可能更見頻繁,但這亦可能意味着出現更強勁的擴張。換句話說,市場通常傾向為願意付出努力的投資者提供機會,助他們實現財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