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記得,2023年美股走勢由科技七雄帶動,全年領跑。因為筆者也有基金經理朋友為求跑贏大巿,在去年中換馬到七雄以外的美股,但結果反而跑輸了大巿,去年這個時候也曾在本欄討論。今年上半年情況還是差不多。
傳統的標普500指數,以每隻成份股的巿值加權,因此科技七雄每隻的巿值都以萬億美元計算,就佔了標普500指數的四成比重。但如果不以巿值加權,計算出來的指數就是標普500平均加權(Equal Weight)指數,七雄的比重就降至1.5%。因此,簡單比較追踪傳統標普500指數的SPY和追踪標普500平均加權指數的RSP,就能看到科技七雄和其他美股的相對表現。
今年上半年,SPY上升了15%,但同期RSP只上升了4%,反映了七雄仍然跑贏了其他美股。但在下半年,兩者表現大幅拉近,SPY上升了12%,而RSP則上升了11%。不過,在複式回報效應下,已經累積的升幅會進一步增加下一階段的升幅。因此截至今個星期,SPY全年累積了27.5%的升幅,而RSP則有15%,所以「不動如山」派長揸 SPY其實效果也很不錯。
不過,既然RSP的6個月回報追貼了SPY,自然要問明年動能會否持續,甚至跑贏七雄?畢竟,科技七雄自2022年底以來,累積升幅都已經不少,就算計入人工智能業務的可能發展,也許都不算便宜。而已經落實了的人工智能系統,大部分盈利模式都欠奉規模。如果靠每月10美元的會費,全球80億人都變成顧客也只有800億美元,全年也就是9600億美元,其實支撐不了科技七雄每間都有的一、兩萬億美元巿值。
ChatGPT最近推出了200美元的月費計劃,主要服務已經將ChatGPT納入標準程序的公司或專業人士。當然,如果真的能取代一名助理,200美元一點都不貴。但是七雄的幾套人工智能系統的數據來源差不多,結果大家都建立不了護城河:如果有足夠用戶願意付款200美元,只怕其他人都會推出類似服務。而在邊際成本為零的大環境之下,競爭就會愈追愈便宜。要記得,維基百科對人類貢獻不少,但卻是免費服務。
七雄之中,例外就是實體人工智能。例如自動駕駛,特斯拉幾年累積下來,幾十億公里的行車數據就是複製不了。或者機械人運作,也必需有數以千計的機械人像兩三歲小孩一樣,在實際環境跌過,才會有自然步姿。因此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的月費是100美元,就算技術成熟到客戶增長率吸引,其他人要跟風也不太容易。
又或者非常專業的智識,如專營軍事規劃的Palantir,就有望和客戶合作,將客戶的數據變成人工智能。這類專業作業,七雄反而沒有長處,因為美軍不見得會想和有幾十萬員工的谷歌或微軟合作。而且,成為某個年產十億的小領域裏的首席專家,已經足夠讓企業估值達百億元,小企業能因此致富,但七雄只是增長了10%。
所以過去兩年科技七雄的強勢,也許是疫情復元。科技股改朝換代比較快,往往十年八載就出現一批新霸主。5年後的人工智能大企業,也許是現在還不為全球股民熟識的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