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大數據時代,儘管不同的網路平台企業有自己不同的戰略定位,其運行機制及服務範圍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有軟體類(如谷歌、蘋果等)、消費類(如亞馬遜)、社交類(如臉書)等為主的網路營運平台,也有以交易促成型和內容傳輸型等於為主的網路平台企業,但是網路平台企業不僅是現代企業組織的延伸,更是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類生命的數位化生態系統。這種數位化生態系統完全改變了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市場價格定價機制、人的行為方式及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它重塑了我們的世界,讓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般來說,網路平台企業會理解為是撮合交易者的交易得以完成的平台。它以大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把技術、數位、演算法及治理機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社會經濟運行的新生態,以此促成高效率的交易,驅動經濟運行的非線性增長,驅動平台企業正向的網路規模效應。所以,網路平台企業既是數位經濟的主要載體,也是一種社會經濟運行的新動力或新生態系統。它通常是由一組共用的基礎設施和治理機制所組成,使兩個或兩人以上群體能夠進行更準確、更有效、更迅速、更便捷的核心交互的方式。
因為,網路平台企業作為萬物互聯的載體,其本質特徵就體現在網路規模效應上。網路規模效應是指一個平台的用戶的數量對用戶所能創造的價值的影響。網路規模效應可以是積極的和消極的,雙邊的和多邊的,單邊的和交叉的等,由此構成了多層次、動態、複雜多樣的網路規模效應。所以,一家網路平台企業要取得成功,就得積極擴展網路規模,減少消極的網路規模,激勵平台上的每一個用戶價值創造及價值交換的最大化,形成每一個當事人能夠利益共享的生態體系。這也是網路平台企業之間競爭的實質和核心。
用戶數目與價值非線性增長
在工業經濟時代,規模經濟也是一種網路規模效應。但這種規模經濟為供應端的規模經濟,而平台企業的網路規模效應則一種需求端的規模經濟,網路規模效應完全取決於客戶及消費者。因為,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任何網路平台都是一個雙邊或多邊網路,每增加一個新用戶所帶來的額外價值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遞增的。由此,平台的總價值會隨着網路使用者數量增加呈幾何級數上升或非線性增長。正因為網路平台價值與使用者數量的增長之間存在正向的關係,平台的成功必須在規模上擴張和做大,沒有規模的網路平台是不可能形成網路規模效應的。但是,平台企業規模做大是其發展和成功的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因為,平台企業的網路規模效應既可能是凸型增長(非線性增長),也可能是凹型崩潰(即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平台企業可能由於生態系統不完善而突然崩潰)。比如,21世紀初許多規模巨大互聯網平台企業都在網路泡沫破滅中崩潰。最為典型是加拿大的黑莓(BlackBerry)公司。
因為,按照市場經濟「用者自付」的法則,通常以價格機制來調整用戶的供求關係。但網路平台是一個雙邊或多邊市場,平台企業的定價目標就是要讓兩邊的用戶都參與進來,而非公平地分攤使用者使用平台服務的成本,而是對不同的用戶採取不同的定價策略,如對一邊用戶採取低價或免費,甚至補貼的定價策略,對另一邊用戶採取高價的定價策略,而這種定價策略並非市場價格機制可涵蓋的,而是由網路平台的生態系統決定。這種網路生態系統,既是具體的也是動態的。比如,在20世紀末的互聯網興盛期間,不少網路平台企業往往都以極低的價格來吸引客戶,但由於這些網路平台的生態系統不周全,一旦這種低價效應消失,結果是雞飛狗走。因為,儘管採取這種低價策略的平台企業即使規模做得很大,同樣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崩潰。所以,成功網路平台並非只是通過價格機制能夠達到的,而是有良好的生態來保證客戶無縫進入,即讓用戶能夠快速且輕易地加入某一平台,並利用平台進行創造價值。所以,網路平台的生態體系是實現其網路規模快速擴張和無限增長的關鍵。
還有,網路平台企業也是一種網路治理機制。這意味着網路平台創建者是其運行規則的制定者或守門人。治理機制的主要內容是形成網路效應的策展機制,其含義為策劃、篩選及展示。對網路平台來說,是指對用戶使用平台、參與的活動,及用戶間連接進行過濾、控制和限制的過程,並由此形成一種網路平台的運作機制或生態體系,以及建立起一套數據搜尋匹配的演算法機制(網路演算法是通過網路技術形成有機的、精準的、沒有時空限制的人機和內外交互的生態機制,以此達到正向網路規模效應的最大化)。網路平台的策展機制主要內容是,如以更為開放的方式激勵進入者技術創新;對賣者設立嚴格的市場准入;通過買者對賣者的評分,形成平台市場上賣者之間的有效競爭;針對平台的多屬特性以最低價格要求,防止「展廳現象」等,都是為了促使平台上交易雙方的核心交互、網路協同,實現市場參與者價值創造的最大化。
歐美經濟表現差異 源於平台經濟發展
所以,網路平台的策展機制主要包括了平台企業的架構能力和網治理能力。前者是指設計一個平台構架來管理結構的複雜性,後者則是設計一套治理機制來管理參與者核心交互的複雜性。平台企業就是通過策展機制建立起促成這些產品和服務達成核心交互的生態系統,即使有些平台企業不直接參與這些交易中的價值創造,但卻促使交易雙方在平台上實現其核心價值的創造。
但是,網路平台業的生態體系又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法律制度設定及監管文化相關,由此決定一個國家的網路平台企業的發展,決定一個國家的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最為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以來歐盟和美國經濟發展的變化。2008年,歐盟和美國的經濟規模基本上是相差無幾的。但是,到2023年美國經濟規模比整個歐盟的總和還要大於近50%。在2008年以前,德國的製造業領先全球,德國的經濟增長也在全球獨領風騷,但是目前德國的經濟則處衰落中。何解?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歐盟與美國在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上的差別。在這16年的時間裏,美國的網路平台企業快速發展,湧現出一批全球市值最高的大型網路企業,以此促進美國數字經濟的空前繁榮。目前,全球10家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網路平台公司,美國獨佔其中9家,歐洲則為零(德國同樣如此)。即使有在歐洲起家的創新網路大型平台企業,最後也遷移到了美國,如Spotify。這是歐洲經濟之所以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歐洲的數字經濟或網路平台企業之所以不能夠發展,主要原因就在於歐洲的法律制度安排所形成的監管文化。對於網路平台企業來說,歐洲的這種監管文化選擇了監管和安全,而不是創新和增長。這必然會導致歐洲的科技人才大量流失、資金外流、科技公司出走,創新死亡,數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監管,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也就是說,這16年裏,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繁榮之際,歐洲沒有形成網路平台企業發展所需求生態系統。
中國須重建監管 鼓勵平台創新
2020年前的中國,政府政策基本上是適應了數字經濟發展之大勢,為中國網路平台企業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寬鬆的發展環境和生態體系,所以在2020年之前中國平台經濟形成一個發展繁榮的高潮,湧現了如騰訊、阿里巴巴等大型平台企業(當年兩家公司總市值擠入全球市值前十大科技平台公司),大型平台企業創新不斷。到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39.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8.6%。但是,2021年中國掀起了一場對大型平台企業反壟斷的大風暴,中國大型平台企業的發展開始沉寂下來,它們的股價也出現暴跌。這場對網路平台企業的監管大風暴,不僅表現為行政性過度參與,更表現為對網路平台企業反壟斷監管所設立的制度安排完全是以大陸法系為藍本。由此對平台企業所形成的生態體系自然會選擇監管和安全為主導,平台企業的創新激勵減弱。2022年以來生成式AI出現,中國湧現了190多個大語言模型。這些大語言模式能夠平穩安全的運行,但是沒有一家大語言模型平台能夠在全球獨領風騷的。所以,要發展中國平台經濟就得對當前相關的法律制度及監管文化進行深入的反思,重建適應網路平台企業發展的生態體系。這是當前中國平台經濟得以發展關鍵所在。
作者為內地知名金融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