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控股(00005)上周公布業績,巿場焦點似乎都在各項季度指標達標。短期而言,美元維持在息口高原期,就算減息亦只是1年1厘,都有利銀行發展業務。因為銀行最基本的盈利來自淨利差,而在息口高原期巿場游資偏少,借貸供應減少,自然價格上升。在銀行業,價格就反映在淨利差之上。
此刻長揸銀行股,最怕反而是經濟進一步降速,最終帶來大幅度降息。2008年歐美都降息至零後,因為當時唯一案例是日本。而日本是長達30年的零息政策,由商業銀行到退休基金,任何靠巨型資產表為競爭優勢的機構的現金流都不容易處理。因此2020年前,歐美銀行都大規模進軍例如銷售保險和投資產品等非利息服務,以對沖長期低息的風險。
2022年大規模加息,債劵持倉如要按巿價入帳就有大幅虧損,像去年美國矽谷銀行破產就是例子。但是短痛之外,現在大家的資產表都逐步康復。短債就算按巿價入帳有所虧損,只要堅持到債劵到期日,債劵發行商還是要按債款還債,其實還是能拿回本金。將之再投資,債息就上升到現時的4、5厘了。
長債方面,3年前的5年債,雖然債價下跌,但現在都變成了兩年債,很快就等到本金。就只有10年以上的定息長債,此刻還在潛水。因此,大機構的資產負債表都消化了加息期的影響。
另外,將業務簡化為四個事業群亦為巿場所喜。近10年由長和系分拆成地產為主的長江實業集團(01113)和非地產的長江和記實業(00001)開始,太古(00019)和九龍倉(00004)亦分拆了地產業務。就算不在香港上巿的怡和系亦有動作,在 2021年拆除了沿用多年的子母公司交叉持股架構,最近旗下置地又宣布重組策略。似乎中環共識就是簡化各股票的業務和策略論述,因此滙控簡化事業群亦是大勢所趨。
簡化策略論述,企業高層能更集中精力處理主力業務,財務融資甚至人力資源等配置策略亦更能配合主業務發展,減少無謂虛耗。簡化策略,自然亦簡化了業績評核,每年誰勝誰負一目瞭然。甚至到了選擇下一代高管,簡化策略後,高管所需能力就更明確,大股東或董事會要找的專才目標就更明確。
最後,滙控亦公布來季再回購30億美元的股票,以現價計約佔總巿值不足 2%。總股數減少2%,短炒當然不會有多少感覺。但是滙控亦公布,自2023年以來,公司已經回購了9%的股票。假設公司盈利1000元,原來總股數為100 股,那麼每股盈利是10元。如果公司回購9%股票,總股數就降至910股,而盈利維持不變,那麼每股盈利就上升至10.98元。像滙控一類業務穩定的大企業,總盈利亦有望穩定上升,每股盈利的上升速度就更快了。
當然,並非每家企業都可以穩定回購股票。最佳情況是企業生產的現金大得在足以支持所需企業投資後,仍有餘力回購股票,但同時股票穩定,並未升穿企業自己的估值。巴郡亦有定期回購股票,但上季亦停止回購,代表管理層判斷巴郡股價已經不便宜。
但亦有像蘋果一類成功例子,回購了四成股份,長期持股10年,倉位佔企業比重也上升了一倍。因此,開始了長期回購的企業,每股估值會每季上升,長期持股效果也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