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下半年,多個已發展國家將先後舉行大選,當中包括英國、法國及美國。無論現任政府屬於右派、左派或中間派,黨派理念如何,被選民推翻的機會偏高,即使美國總統大選11月才舉行,但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的呼聲近日大幅飆升,意味美國總統寶座也有可能易手。歸根究底,與4年前相比,歐美地區的物價明顯上升,縱使通脹近日有回落跡象,惟仍挽留不到選民的心。
英國大選月初結束,工黨大勝奪得過半數逾400個議席,執政保守黨慘敗,辛偉誠辭任首相及保守黨黨魁,工黨黨魁施紀賢成新首相,結束保守黨14年的管治。不少選舉分析認為,選民是因為不滿保守黨政府的表現,通脹高企的問題擾攘多時仍未解決,才將選票投給工黨,造就施紀賢成為繼白高敦後,工黨的新一任首相。
新政府均缺縮減財赤方案
法國方面,總統馬克龍領導的陣營(中右翼)於6月9日的歐洲大選中大敗後,決定解散議會,舉行大選。雖然極左陣營意外大勝,但基於沒有政黨單獨取得主導國會所需的289個席位,令法國面臨懸峙議會情況,陷入治理僵局。
無論是英國、法國或美國,候任或可能出任的新執政者,均沒有在政綱內談及縮窄財政赤字的方案,而且他們均是傾向大灑金錢刺激經濟的決策者,意味這些國家未來的財赤可能會繼續擴大。
疫情期間多個已發展國家推出刺激財政政策,雖成功令經濟避過嚴重衰退,卻埋下疫後通脹大幅上揚的種子。過去數年歐美的物價急升,導致歐美央行需要透過大手加息壓抑通脹,惟物價上升的趨勢卻難以逆轉。與歐美國家的高通脹環境不同,新興市場的通脹問題並不嚴重,當中中國更因產能過剩,出現通縮跡象。
華出口趨高端傷歐美經濟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力度不如預期,但隨着產業鏈向高端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在中國出口的佔比亦不斷提升,故今年在出口支撐下,中國首季經濟較預期理想。不過,隨着中國出口產品愈趨高端,對歐美本土經濟開始構成傷害,因此歐美多國均推出制裁措施,向中國進口產品特別是電動車徵收關稅。特朗普早前更揚言,若自己再度上台,將向所有中國進口貨品徵收超過六成關稅。隨着各國的貿易壁壘愈益分明,有可能再度刺激全球通脹急彈。
面對歐美制裁,中國遂將出口目的地轉向東盟市場,但近日印尼已表明不想再進口中國低端貨品,只想要高端商品,以免影響本土就業,故此中國上半年倚靠出口支持經濟的情況,或難以在下半年或明年重演。
出口或轉弱留意三中全會
三中全會將於7月中旬舉行,目前市場對三中全會沒有期望,若會議上有少量政策出台,相信對市場來說是正面因素。
投資者應留意三中全會上,有否在3個範疇向市場發布訊息,分別是房地產、地方政府及消費政策。中央昔日已在房地產市場供應端推出大量措施,需求端也有改善,惟樓市尚未見明顯好轉。樓市低迷拖累下,地方政府負債纍纍,故中央政府或會透過發債,接管更多地方基建投資,紓緩其財政壓力。近日市場正在討論開徵消費稅的可能,雖推出消費稅恐不利經濟,惟政策或瞄準奢侈品,而且可提高地方政府稅收。
最近數周市場將焦點放在選舉及出口關稅上,但上述措施均是大家希望當局會推行,卻尚未反映在股市中,故此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