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我們這一代的關鍵議題,市場對可持續投資的興趣有增無減。過去一年,亞洲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債券發行量增加一倍,其中70%屬於「綠色」債券。
第一批「綠色債券」是2007年由歐洲投資銀行藉着大膽的倡議而發行,而市場對這些債券的興趣從此急增,2010年發行的綠色債券為35億美元,到了2020年,新發行的綠色債券已高達3053億美元。
單靠綠債並不足夠
這類債券旨在促進資本投入對環境有正面影響的項目,資金旨在緩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打造一個更環保的未來,正如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s Initiative)指出:「綠色債券時代已經來臨——以債券市場作為低成本融資工具,對實現低碳和氣候復原力強的經濟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綠色債券已經帶來一定正面的環境影響,但以為單靠這些工具便能成功,則恐怕是一廂情願。
數據顯示,不是所有行業都在發行足夠的綠色債券,例如能源行業的營運佔全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9%,生產的燃料則佔另外33%的全球排放量。國際能源署表示,若要實現氣溫升幅不高於攝氏1.5度,就不應該開發新的油氣田。2020年,此行業發行了12億美元的綠色債券,但以傳統美元債券集資金額卻高達2147億美元,舉債總額只有不足1%是綠色債券,2021年的數字亦大致相若。
綠債市場缺乏監督
目前,對於衡量綠色債券發揮影響力的監督並不足夠,有些債券沒有規定公司減少排放,卻可以被稱為「綠色」。
在房地產行業,購入十年前落成「綠色」建築物的再融資債務,可能符合集資用途的規定,但其實沒有任何新的建設或開發。在汽車行業,汽車每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必須少於50克,方符合歐盟新規例的可持續準則,但只會在2026年才開始生效。廠商出售插電式混能車作為傳統車輛的低碳替代品,這樣亦可以被視為符合綠色債券的規定,但最近的研究顯示,混能車的排放量可能遠高於允許的二氧化碳上限。
綠色債券被「漂綠」的風險相當大,特別是在新興市場;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的數據,2020年發行的88億美元綠色債券中,高達8%的所得款項用途不合格,因此不符合「綠色」標籤的標準。
要有準備充足研究
若想洞悉債券的可持續發展或「綠色」程度,行業專家的分析和徹底的同儕檢視是這個過程的重要一部分。審視集資款項用途、影響力報告以及符合公認標準固然重要,但發行人的整體ESG水平亦舉足輕重,如果一家公用事業公司並無煤炭淘汰計劃,卻為可再生項目發行綠色債券來融資,便會引來質疑。
市場上不乏優質綠色債券,所得款項會產生有利的效應,在電力、運輸、房地產投資信託、包裝、水資源及造紙等行業,投資者可發掘不少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