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不同地區的宏觀經濟和投資前景漸趨分歧,這與疫情防控成效和疫苗接種進度不無關係。北亞與南亞的差異較大,在於前者疫情基本受控。以中國為例,經濟已恢復增長,不過政策正常化卻打擊市場氣氛。南韓和台灣經濟則受惠半導體短缺所帶動的強勁出口,但台灣近期爆發疫情或影響本土需求。
除了新加坡以外,南亞和東南亞疫情不穩,而且疫苗接種進度滯後,拖累經濟增長步伐。雖然美國國債孳息率和美元靠穩,但總統拜登持續推出財政刺激措施,帶動美國增長前景改善,令經濟出現超群脱俗(US exceptionalism)走勢的風險猶在,限制了流入亞洲的資金。除此之外,亞洲今年的經濟前景仍繫於兩大風險因素。
北亞經濟復甦較佳
首先,部分地區的經常賬水平料因內需復甦和油價上升而減弱。北亞地區和新加坡的情況受控,而且錄得健康的經常賬盈餘,然而印度、印尼和菲律賓等卻很可能在今年再現經常賬赤字。而外部融資壓力亦不利於區內貨幣走勢。
另外,由於原材料和食品價格上漲推升通脹,令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的空間有限。儘管增長持續,但我們看到東南亞地區最近傾向將貨幣政策按兵不動。雖然有利於其貨幣走勢,但部分政策負擔將落在財政上,而財政政策空間卻相對有限。我們認為這些經濟體的前景令人擔憂,因為區內疫情控制未臻完善,而且缺乏額外政策工具支持。
話雖如此,美國4月新增非農職位遜於預期,反觀歐洲的疫苗接種進度理想,經濟有望好轉,或有助支持歐羅,並令美元走弱。無疑美國迅速接種疫苗和大規模財政刺激,令其復甦步伐在G3中領先,但歐洲等地正急起直追。倘若這種宏觀主題的轉變成真,將有利新興亞洲和區內貨幣走勢。
整體情況優於2013年
不過,筆者認為投資者目前需要對亞洲風險資產特別留神,選取最理想的地區和投資工具。地區方面,我們較看好已擺脫疫情並已復甦,和具良好抗疫經驗的地區,新加坡和南韓便是好例子,而印度和東南亞市場則宜提高警覺。
雖然南亞目前面對央行政策和旅遊業不景等挑戰,但相比起2013年的退市危機,亞洲整體目前的通脹較低,外滙儲備亦較理想,有力抵禦外債負擔和與美國之間的利率差異。
產品方面,我們建議投資者可考慮增加區內固定收益的配置,以增強組合防守性。由於亞洲股市或持續波動,優質的亞洲債券更能提供理想的風險調整後回報。撇除滙兌風險因素,亞洲債券的實際收益率仍高於成熟市場。
商品看法轉為中性
我們對亞洲貨幣的看法相對謹慎,對北亞和新加坡較樂觀。如前文所述,這些地區的疫情受控和疫苗接種進度較佳,出口勢頭強勁,而且經常賬錄得盈餘,金融收支前景更有利資金流入股票和債券市場。
商品市場方面,我們對黃金和基本金屬持中性看法。隨着成熟地區疫情受控,我們認為聯儲局和歐洲央行的寬鬆貨幣周期或已達頂峰,由於寬鬆政策料持續,金價可能續受支持,但進一步向上的動力不大。而美國啟動有形和綠色基建投資計劃後,無疑帶動基本金屬價格創新高,但我們認為政策干預以及新興市場生產商的供應改善,均有可能限制其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