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政府和不少企業近年更加關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香港政府亦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及將致力推動香港低碳轉型,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見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滲透環球,影響舉足輕重。
而在投資方面,歐洲目前仍然是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投資領域上的領導者,約佔全球可持續基金的81%,主要原因是其在責任投資上的歷史較為悠久,而且監管環境相對良好。在資金流向方面,歐洲亦主導了ESG投資市場,但是我們看到投資者亦在注視亞洲的潛力,在2020年,淨流入可持續發展基金的資金規模便接近80億美元,約為2019年的10倍。
ESG策略不會拖累投資表現
不少人認為,如果要實踐可持續發展,難免要犠牲投資回報。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若我們將MSCI世界指數,與包含各行業 ESG績效優異企業的MSCI世界ESG領導者指數(MSCI World ESG Leader Index),以及包含財務表現和企業治理質素俱佳企業的MSCI世界治理質素指數(MSCI World Governance-Quality Index)作出比較,便會發現這兩個指數過去一年多的表現大致與大市相若,甚至跑贏大市。
時至今日,ESG相關投資的市場規模正快速增長。在歐洲,可持續投資的資產管理規模複合年均增長率便達到8%。至於基數較低的美國,其增長更加迅速,複合年均增長約17%。亞洲現時正急起直追,受惠機構投資者和央行的支持,其中日本的ESG投資增長速度非常顯著,澳洲和紐西蘭的相關投資亦在迅速發展。
亞洲多國定下碳中和目標
除了資金流向和資產增長速度外,亞洲各個經濟體對ESG投資的發展日趨重視,並且推出愈來愈多與ESG投資相關的法規。隨着行業和法規不斷進步,可望為可持續投資奠定良好基礎,促進這類投資在亞洲的健康發展。
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各國政府近年亦定下了不少長遠目標。就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例,亞洲區內的主要經濟體如中國、日本和南韓,便相繼宣布碳中和目標。中國承諾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目標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以煤炭產生能源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因之一,而這種能源目前仍佔整體能源消耗的28%,在未來數十年間,比例料將下降至2%。如要補足煤炭能源下降的缺口,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非化石燃料能源,便需要由原來的15%,大幅增長5倍至78%。
全球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
回顧過往的歷史,全球能源體系幾乎一直由單一能源所主導,而這種情況近年開始出現微妙變化,隨着各界對於不同類型環保燃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全球的能源將會變得更多元化,不再依賴單一能源。
在更加講求環保的趨勢下,減少碳排放將為不少行業帶來挑戰,尤其對鋼鐵和水泥生產等重工業,以及能源密集的產業會產生深遠影響。這些行業在營運上將需要注入更多創新思維,或要面對生產成本上漲的問題。
隨着ESG資產規模不斷壯大,相關投資未來幾年在亞洲將會變得更加重要。我們預期資產管理公司將會更樂意將ESG指標融入其投資流程當中,不單只是作為考量風險的指標,而是作為不同投資領域中,衡量回報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