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企業陸續復工、社會解除隔離措施,中國的經濟也正在逐漸復甦。筆者預計,與外圍情況相比,中國的內需活動可能會恢復得更快。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今年的人大會議沒有為GDP設下具體目標,而是強調穩住就業和經濟。人大會議表示,中國今年的貨幣供應(M2)和信貸(社會融資總額)增長目標,將「略高於名義GDP增長」,筆者預計信貸增速將從去年的增長10.7%,升至今年的14%左右。
人行擬再貸款支持經濟
同時,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自2月以來人民銀行已將中小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RRR)下調150至200個基點,中期借貸便利(MLF)的利率亦下調30個基點,預計在今年餘下時間,RRR料將再下調100至300個基點,MLF也會再降10至40個基點,人行也有可能加強使用再貸款或再貼現工具來支持經濟。
工作報告提到,中國將與美國共同執行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表明中國將履行承諾,但由於疫情爆發,中國在首季僅完成全年目標約10%。自5月初以來,中美雙方的貿易談判小組一直保持密切溝通,並同意按時履行協議,本屬正面訊號,全國人大更承諾將進一步開放外國投資,但與此同時,中美關係卻再次緊張起來。
中美關係踏入全新階段
美國於5月15日收緊對華為的出口管制,在新規定下,使用美國晶片設備的外國公司要先取得美國發出的許可證。另外,再有33家中國企業被美國商務部列入貿易黑名單。金融方面也有新規,美國聯邦退休基金不得投資於中資股的美國預託證券(ADR),並要求未能達到美國審計要求的中概股退市,這或會在未來三、四年內,影響到市值合共達到1.8萬億美元的中資股。
總括而言,中美關係踏入全新階段,未來一段長時間雙方將「邊打邊談」。企業分散供應鏈的速度可能會加快,為市場增添波動之餘,也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健康護理和擁有專有科技的中資股,表現或將突圍而出。
南韓和台灣的疫情大致受控,若然第二波爆發的威力不大,有可能緊隨中國出現復甦,然而這兩個經濟體都非常依賴出口外需,難免受到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至於其他亞洲市場如印度、印尼和菲律賓,前景將會面對更多險阻,原因是這些地方的疫情仍然嚴峻。政策方面,菲律賓所推出的財政刺激開支較印尼和印度更多,但恐怕仍不足以抵消疫情所造成的拖累,原因是該國相當依賴電子產品出口和旅遊業,反觀印度和印尼均以內需為主。
貿協非特朗普首要考慮
與此同時,各地股市的表現,似乎未有完全反映當下的地緣政治風險。
儘管全球貿易和製造業疲弱加劇人民幣的貶值,但人民幣貶值並非單單是市場的力量。在近月中美緊張局勢升級下,人行將滙率的每日中間價固定在2008年以來最低水平。無論如何,在疫情爆發之後,美國對中國的不滿急速上升,維持貿易協議已非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首要考慮。除了上述的金融制裁措施,美國還推出新疆人權法案,制裁多家中國科技及監控企業。
亞洲的政治風險逐步加劇,北京有可能以經濟手段制裁現任的台灣政府,但台灣股市似乎未有反映到這個風險。在餘下的執政時期,特朗普可能會大幅加強外交手段與國防力量,台灣也可能試圖向美國尋求更多的經濟和軍事保護;中國則致力在香港、台灣和朝鮮半島鞏固勢力範圍,投資者應密切注視事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