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4月16日

黃碩輝 宏觀分析

釋放保險市場雄厚潛力

2018年各類天災頻繁,全球各地發生多宗極端天氣災害和地震,加上人為災難,經濟損失總額高達1650億美元。當中850億美元獲保險賠償,為有紀錄以來損失第四多的一年。然而,高達50%的損失未有投保,顯示保障缺口依然巨大。

經濟資產越趨集中

更令人憂慮的是,2018年全球304宗災難中,104宗在亞洲發生,近9000人受災,經濟損失達550億美元。亞洲城市化加劇,沿岸地區人口集中,熱帶風暴侵襲亞洲城鎮的可能性大增。隨着區內更趨繁榮,經濟資產更加集中,資產受到損害的風險亦有所增加。

但諷刺的是,保險市場承擔有關風險的能力其實綽綽有餘。根據瑞士再保險4月10日發布的Sigma報告《2018年的自然災害與人為災難》,截至2018年底,非壽險再保險/保險市場的承保能力已超過2萬億美元。換言之,過去兩年間用於賠償損失的金額僅佔全部承保能力的一成。全球天災保險不足的情況仍然十分普遍,而災害的頻繁和受災程度加劇更使問題日趨嚴重。過去20年,天災引起的經濟損失及保險損失每年平均以5%的速率增長。以兩年為界,2017至2018年間的相關保險賠償額為最高,天災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額高達4970億美元,保險損失則達2190億美元。

消費者缺風險意識

從積極的一面看,現有的保障缺口在很多方面為再保險/保險行業提供了機會。除了行業的潛在增長之外,保險還有助準備應對災難帶來的經濟困難。我們的研究顯示,造成保障不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消費者缺乏風險意識,不太了解巨災保險所能提供的保障。保險是抽象的產品,消費者接受保險是出於他們相信保險公司會對可能出現的損失提供賠償。而在購買巨災保險時,消費者的心理則更加複雜,因為大多數人沒有親身經歷巨災。再保險/保險公司在設計新產品時,如能充分考慮消費者喜好、購買模式及風險意識,將能減輕保障不足的問題。

保險是承擔風險、更有效管理風險的解決方案。透過在預算方面帶來確定性、抵消巨額損失的風險,從而減少財務波動,減低個人、企業和政府失卻預算的機會。另外,全球再保險資產值約達30萬億美元,相當於亞洲的GDP總額。資產規劃如此龐大,保險業有足夠財力投放於加強社會與經濟的長期韌性中。即使是低單位數的增長,也能釋放出相當可觀的資金,用於防汛工程等可加強韌性的長期基建項目中。舉例而言,1998年長江水災奪走4000條人命。其後中國政府出手,投資防洪措施,重建氾濫平原,因此2016年當大規模水災再次發生時,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幅度已減少。

鑑於全球再保險/保險行業擁有足夠能力承保天災風險,因此必須採取更多措施善用保險機制,抵禦全球各地面臨的各類風險。保險公司必須採用新的風險監控方法,更準確的紀錄天災的出現頻率、嚴重程度以及日益增加的風險。風險監控方法包括利用衞星圖像和社交媒體數據等科技和創新方法,開發更強大、有效的模型建立工具,實時掌握趨勢和環境變化,而非事後孔明。

黃碩輝

瑞士再保險

亞洲首席經濟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