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股市近日因為中美貿易摩擦而偏軟,但是由於中國經濟基本因素穩健,而且企業盈利保持增長,所以我們認為,調整其實是一個可以趁低吸納優質股的好機會。
南向資金不斷流入
從市場的層面看,資金近年不斷透過互聯互通的機制進入市場,南向資金持續上升,這已成為新常態。另外,人民銀行及兩地監管機構表示,自今年5月開始,互聯互通機制下南向及北向的交易額度都會大幅調升4倍。市場普遍相信額度提升除了是因為交易需求持續上升外,亦為了配合A股於6月,分階段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在納入MSCI指數計劃的實施初段,由於被動型指數基金換馬等關係,市場預期會吸引數百億美元流入,5年間吸資的規模料會達數千億美元。
供給側改革推動增長
事實上,再從經濟的基本因素看,中國在經濟轉型上已取得很大的進展。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6.9%,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增長的貢獻約58.8%,高於資本形成的26.7%,反映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不再由投資及出口帶動。
在今年第一季,中國GDP增長按年上升6.8%,經濟增長動力維持。此外,中國3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按年升3.1%,擺脫了收縮情況,而且並未令通脹大幅上升。3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升2.1%,升幅相對溫和。
中國經濟能維持增長,持續推行必要的改革實在功不可沒,好像國企混改及供給側改革有助提高市場效率。過去一段長時間,於鋼材、煤炭及水泥等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且落後產能也構成環境污染。實施供給側改革可加速行業整合,並淘汰落後產能,提高行業效率,以及使商品價格回穩上升,企業盈利重新增長。透過調節供求關係平衡,這亦成為了一種新的推動經濟增長模式。
流動性重回實體經濟
除不同的改革措施外,政府在財政及貨幣政策上,也作出了針對性的方案以刺激經濟增長。舉例來說,財政部推出了深化增值稅等措施,加碼減稅。人民銀行在4月宣布,下調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進一步釋放流動性。此外,與以往不同,一系列的政策都是着意將流動性引導向實體經濟,以避免再出現資產泡沫。
隨着多方面措施日漸收效,中國企業近期經歷的盈利增長周期是自2011年以來最為強勁,不少企業的盈利預測亦持續獲得向上調整。受惠中國經濟保持良好增長,企業盈利增長勢頭相信也可持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股價持續上升後,部分企業的估值已偏高,於選擇投資對象時,要更謹慎評估其長期價值。
綜合來看,中國股市前景仍然吸引,投資者不應被短線波動影響,反而需把握機會趁低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