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經濟新常態」這個名詞不會陌生,因為在過去數年內,不斷有眾多學者和分析員引用這個名詞以解釋環球的經濟情況。「經濟新常態」指的是全球經濟進入了「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處境。投資者的腦袋是非常機靈的,總會找到賺錢的機會,形成了「投資新常態」。
經濟差 投資更積極
「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經濟環境到底是好是壞呢?說得坦白點,就是經濟「唔掂」。既然經濟差,是否代表投資需要保守些和持有多些現金呢?對於保守的投資者來說,這可能是對的答案,但絕對不是大多數投資者在現時的行為表現。
經濟出現了新常態,投資行為也產生了新常態。首先是投資者的積極性不跌反升。原因很簡單,為了應對環球經濟下行的風險,美國、歐洲、日本、英國、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在過去幾年內相繼推出不同程度的量寬貨幣政策,俗稱「QE」或「QQE」。結果是金融系統內的流動性以天文數字增長,泛濫又借貸成本便宜的資金推高了多類不同金融資產的價格,牽引了投資者追逐回報的本能。儘管實體經濟表現不濟,但有了各國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背後發功,投資者反而更積極的因應政策的方向而入市。
頻繁交易 波幅擴大
第二個常態是投資者習慣了更頻繁地交易,持有資產的周期愈來愈短。其實這個行為模式是被逼出來的。另一方面,也是投資者進行風險管理的結果。在面對超極量寬的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的決定性影響下,股市、匯市、債市、商品市場的波幅不斷擴大,幾乎是暴升暴跌。以日圓貶值為例,在去年的11月至12月初期間,美元兌日圓的匯價直線地上升,由103到122,中間沒有發生重大調整。但在121至117的數百點內,發生了多次200、300點的升升跌跌,這是因為日本央行在去年11月宣告擴大買債的規模,大家知道日圓的長遠貶值是無可避免的。
中國內地的A股市場是另一個典型例子。已經對內地股市死了心的內地投資者,在受到中國人民銀行減息和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的感應後,非常勇猛地入市,上證綜合指數在去年全年上升52%後,今年1月初亦表現良好,但出現了急升暴跌的現象,一天內的升跌幅度可以達5%或以上,反映了投資者在這個金錢遊戲中缺乏耐性,只是著眼於短期的升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暴升急跌的市況令投資者急於套利和止蝕,反過來又會做成驟升驟降的市況。
對風險取態難以預測
第三個常態是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變得難以預測,主要原因也是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造成的。貨幣政策能否挽救陷於通縮的經濟是不可預知的,但眼前的現實是貨幣的購買力不斷貶值,投資者游走於不同的投資市場,感覺如火中取栗,只能每次的下注都是快、狠、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