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周五公布4月份就業報告,失業率由7.6%回落至7.5%,非農業新增職位增加了16.5萬份,超過市場預期的14萬份。3月份新增職位亦由8.8萬份上調至13.8萬份,整體的勞工市場似乎是改善了,但這堆數字的背後可能隱藏了另一個故事。
財經雜誌《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最近以Generation Jobless為題,描繪了全球年青人失業的景象。據報道,全球現時有大約3億年齡介乎15至24歲的年青人沒有工作,這個數字已計入一些地區的年青人未成年便投入勞工市場。由《經濟學人》及OECD的數據顯示,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年青人的NEETs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在過去數年增加了不少,這些既沒有就業、沒有在學和沒有接受培訓的年青人是未來經濟的一大隱憂。根據數據顯示,在2012年第一季度,美國的NEETs有610萬人;歐羅區接近500萬人;英國120萬人;日本110萬人。而這些數字分別代表在15至24歲年齡人口的10%至20%不等,真實情況可能更差。
《經濟學人》指出,年青人失業率高或就業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程度跟職位要求錯配或未符合標準,德國跟瑞典的年青人就業情況較理想,而這兩個國家的教育質素和職位培訓的資源投入是相對較高的。
另一個更現實的原因是金融海嘯後,全球大企業裁員或成本結構轉型,最先被裁決的必然是工齡較短的同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這批求職者在往後的就業競爭中,一般會比有穩定就業記錄的人得到較低的薪金。此外還有成本效益的考慮,僱主一般喜歡錄取有經驗的人,因為投入訓練的時間和資源相對較少,有經驗的員工可以馬上釋放生產力,提升部門或公司的業績。
典型的例子是交易員,筆者在80年代中入行,由初級交易員做起,當時銀行很樂意培訓有潛質的員工為前線交易員,由有經驗的交易員帶著初級的員工,像師徒一樣,直至年青交易員可以獨當一面。交易員每分每秒都在市場的升跌中打滾,可以贏、也會輸,是一個不穩定和高風險的業務,交易員的質素和經驗決定一切,再加上嚴謹的風險管理,才能令交易業務贏多輸少。過去十多年,愈來愈少新人入行,因為要見到即時成效,銀行招聘的皆是有經驗的交易員。在教育方面,今天要求的是專門或相關的學術知識,MBA已沒有從前那麼吃香。
全球的勞工市場在不同地區也呈現兩極化的現象,美國市場有改善,歐洲卻一直滑坡,整體歐羅區的失業率達12%,西班牙的年青人失業率更是56%。環球寬鬆的貨幣政策除了推高資產價格之外,對真實的生活情況沒有多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