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軟數據回軟,令大眾對經濟衰退憂慮急劇升溫,亦增加硬數據惡化的風險。雖然衰退似乎有跡可尋,但每次都不盡相同,尤其是在發展順序方面,而箇中成因亦可能有所不同。早期警示包括利率上升、通脹或外部衝擊等因素,造成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及消費者信心通常會下跌、股市亦普遍會變得較為波動或疲弱。一般而言,經濟衰退通常由單一重大危機事件引致。
就當前周期的弱勢而言,我們觀察到以下方面受到衝擊:
• 股市下跌(雖然暫時只屬於調整階段),
• 消費者信心下跌,
• 市盈率(P/E)下降(與調整相關),
• 波動性上升。
當考慮有何其他方面或會受目前周期衝擊,顯然需要加入「通脹回升」。此外,採購經理指數、金狀況以及業績展望亦要加以關注。我們正處於充斥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尤其是政府政策充滿變數。然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亦正呈拋物線上升。
根據廣受關注的亞特蘭大聯儲銀行的經濟預測模型GDPNow的臨近預測,從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來看,美國似乎陷入明顯的負增長。這情況在某定程度上是由於該季度消費開支趨勢轉弱,同時進口出現顯著升幅,而背後原因明顯是商家趕在關稅生效前入口貨品。
過去兩個月,認為現時適宜擴張的小型企業比例下跌了8個百分點,這是美國全國獨立企業聯盟(NFIB)調查歷來錄得最大的跌幅之一,而這次下跌迅速抹去大選後的一部分升幅。反觀2016年大選後,相關調查仍錄得高企的樂觀情緒。
隨着對增長的憂慮,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1月中旬的4.8厘高位,下降至近期4.16厘低位。截至最近,債券收益率走勢變動與通脹風險的升跌愈趨相關有關,但近來下跌趨勢則主要來自對經濟增長的憂慮。債券收益率較低反映通脹回落,通常意味着股市表現改善,但過去一個月情況卻非如此。最近債券收益率與股價的相關性從反向轉為正向。
債券收益率見頂後不久,股市隨即開始下跌。巧合的是,在疫情開始時,股市於2020年2月19日見頂,而股市於恰好5年後的2025年2月19日再次見頂。在指數層面,標普500、納斯達克及羅素2000均處於調整水平。至於各指數的一般成份股,按最大跌幅計算,目前處於調整及/或熊市範圍。
在2025年的展望中,我們提及經常對「市場厭惡不確定性」的說法嗤之以鼻,畢竟市場從未有過真正「充滿確定性」的階段。踏入今年第三個月,市場、企業乃至消費者對當前身處的不確定環境顯然並不樂觀,而這大部分已反映於信心指標當中。誠然,這些指標於幾年前經歷過類似的低迷期,並構成經濟衰退的「假象」,但當時美國國內經濟增長及硬數據穩健,顯然是「氛圍式衰退」。然而,到了今天,幾個月前不少情緒指標呈現的「氛圍式增長」似乎正迅速消散。如果軟數據長時間保持疲弱,我們預期硬數據回落的風險將會升溫。目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市況將會持續不明朗。
嘉信理財高級投資研究専員Kevin Gordon,對此文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