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談必敗的投資,很多人第一時間便想起股票、金屬、加密貨幣、地產。而事實上,剛才講得投資工具,只是風險比較高,雖然很多人輸錢,但也做就不少人致富,資產大幅增值。相反,現在主流財經網紅推廣的銀行存款,才是必敗的投資。
很多人認為,放錢在銀行一定保本不會虧,今日存100元,他日不但能取回100元,而且還收到利息增值。現在香港銀行存款額高企,皆因很多人認為存款能賺錢而且不敗。這些人想法沒錯,定期存款一定不會虧損本金,但他們忘記存款回報長線遠遠不如通脹,即是購買力的下跌:今日你的100元,可以在茶餐廳點兩個早餐夫妻一人一個,10年後相信這100元只足夠夫妻共享一份早餐了。
證監會投委會等機構經常提示投資者投資有風險要量力而為,但這些監管機構從來不提醒大眾不投資的風險其實更加大,而且長線一定會大幅蠶食購買力,長者花光積蓄後最終要政府庫房救助,是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持有大量現金的風險其實不止喪失購買力如此簡單。
很多人解釋持有大量現金或短期存款的原因,是擔心要用錢治病或緊急周轉,過去多年在銀行見證客人及自己家人的經驗,其實備有一年生活費已經足夠應付突如其來的開支,如果一早已投保醫療保險,備用現金的需求可以更低一些。現今騙徒當道,而且專門向持有大量現金的人打主意,稍有不慎誤墮騙局,多年積蓄瞬間化為烏有,相信正常買股買樓也不會發生這樣的風險吧。
一些持有大量現金的朋友知道長期做存款必定會輸通脹,但仍然堅持只做存款,很大的原因就是擔心風險,港股風高浪急,美股高處不勝寒,買樓怕供過於求,黃金又沒有現金收入。其實,香港人就是普遍缺乏資產配置的概念,總是覺得股樓升便全部買上,跌市就全持有現金,怕輸就什麼都不做。財經節目每天就是預測未來升跌,我認為投資者可以採取中庸之道:先確定自己需要多少緊急備用現金,然後將這筆錢做短期存款。大部分不能輸的錢,可以買政府每年發行的債券,或是坊間保險公司的儲蓄保險或年金,這些都是保本而且收益穩定,只要計劃好到期日,就不怕長期鎖死資金。
最後,可以按自己風險承受能力或喜好,投資一些有穩定分紅的藍籌股,例如公用股、銀行股及房託基金等,高流通性之餘又可以有提高收益的潛力。如此一來,就既不怕通脹吃掉存款購買力,不用擔心巨額現金被騙徒打主意,也不用擔心股樓大幅波動而令自己寢食難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