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基本情境預測下,環球經濟增長進一步轉弱、通脹繼續降溫,尤其是服務業通脹放緩。商品價格通脹略低於疫情前水平,但由於亞洲持續面對通縮壓力,未來難以顯著持續上升。隨着就業市場疲軟及服務業需求放緩,工資壓力逐漸減退。大部分已發展經濟體的整體通脹接近目標水平,由於通脹憂慮減退,同時經濟增長憂慮升溫,各國央行得以下調政策利率。再者,美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全球其他地區的增長仍然乏力。
亞洲出口量創歷史新高,但由於輸往歐洲和中國的貨運量仍然疲軟,大部分需求由美國帶動。過去數月的採購經理指數顯示,亞洲製造業增長在6月見頂,並於第三季放緩。美國消費開支降溫,對亞洲出口構成重大風險。儘管北亞出口仍然依賴電子產品需求,但亞洲其他地區保持多元化的增長動力。東南亞繼續受惠於外國加大直接投資,因人口普遍較為年輕,支撐對當地的投資和就業。
全球整體通脹在8月份進一步跌至2.2%,接近歷史平均水平,核心通脹亦接近2.5%。全球商品、食品和能源通脹率仍接近或低於疫前水平。與此同時,全球服務業通脹維持高水平,但持續逐步回落。通脹前景依然樂觀,在能源價格下跌及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面對進一步下行壓力之下,亞洲大部分經濟體未來數月將繼續出現週期性通脹放緩。
聯儲局轉向大幅減息是亞洲市場的關鍵,當局以本周期減息250個基點作為基本假設。地區方面,消費物價指數通脹低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的水平,甚至接近疫情前水平。美元走軟亦為亞洲央行提供政策空間,助其放寬政策、伺機建立儲備,並容許其貨幣升值。貨幣轉強、能源價格下跌及近日食品價格回落,亦可能在來年緩解金融狀況,印度、印尼和菲律賓等高收益農業國可望受惠。從國内需求來看,亞洲增長仍然疲軟,對大部分央行而言,下一步可能是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
中國政府公布一系列「組合拳」措施,表明當局致力重振投資氣氛及消費信心。除了「經濟發展優先」的承諾外,政治局亦釋出明確訊息,表示為幹事者撐腰、為擔當者擔當,並為積極主動者提供支持。這或可解決市場近日對政策制定者未能應對潛在風險的憂慮。然而,關鍵驅動因素似乎是內地就業市場信心處於歷史低位。為了應對下行風險,政策制定者在實施多年結構改革後推出該等措施,這可被視為轉向刺激經濟。聯儲局的政策轉向為內地刺激經濟提供機會,因其有助減輕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的風險,使內地的刺激經濟政策得以發揮作用,而不會觸發市場動盪的資金外流。
然而,地方政府去槓桿、房地產行業去風險、共同富裕及促進新經濟驅動力等結構性目標並無改變。隨着通縮壓力持續,加上市場信心回升,儘管結構性失衡問題仍然存在,但周期阻力似乎已經逆轉。習近平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實施至今已10年,務求加快由低價值組裝轉型至高價值先進製造業,並致力把經濟增長動力由房地產和基建,轉向高端製造業及科技,而這仍然是亞洲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