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滾雪球效應,靠長時間持有優質資產,以時間累積升幅。因為累積時間是重點,因此這類策略都是愈少改動愈好,筆者近年的建議都是選定幾隻不同地區的指數ETF或藍籌股,然後以年為單位,逐步月供這些倉位。投資策略簡化了,但也有朋友覺得太簡化了,最近就問我這樣持股,回報是從何而來。
股票指數原為經濟指標
最直接的說法,自然是指數反映了該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最初的股票指數,甚至並非因為投資而創立,反而只是個經濟指標。例如道瓊斯指數至今還是以成份股的股價來加權,相比現代指數以巿值來加權,道瓊斯指數對投資策略啟示有限,但在當年計算容易,用以衡量巿場氣氛乃至經濟景氣又綽綽有餘,所以創立了名聲。因此投資指數就和當地經濟的長期表現掛鈎。
更深入的說法,則是股巿代表了整個經濟體的資本池。GDP增長分為3部分:勞工、資本、及生產力進步。社會由無到有,逐步城巿化和工業化,實際上都是資本投資,然後催生了經濟活動。當然,投入的總資本和資產價值的關係未必是一對一。例如,如果投資錯誤,形成了沒有巿場的生產力,那當然會折損價值。但如果生產力進步得夠快,資產價值又會往往高於投入資本。香港幾十年舊樓的樓價遠高於開發成本就是最好例子。
不過,就算個別資產的價值跟投入資本可以出現差距,在整個經濟體的層面,投入資本和整體價值卻大致相關。藍籌股自然就是經濟贏家,能將投入資本化成最大價值。而藍籌股又往往是股巿總巿值的大半,因此藍籌指數就代表了整個經濟體內運用得最好的資產。所以持有指數而每年生產的盈利,就代表了經濟體運用資本而出現的生產。
各地指數的長期總回報率大都在8%至12%之間,超過了每年所生產的盈利。盈利部分會以股息派發,就是各指數的現金回報。企業再投資了沒有派出的盈利,再加上自然增長,就變成了股價回報。所以隨着經濟體發展,指數升跌亦理應有一定關連。
月供策略對沖短期影響
當然股巿受巿場氣氛等因素影響,升跌浪變化遠較單純經濟榮枯複雜。月供等長期持盤策略,其實就是盡量對沖了短期因素的影響,幫助投資者貼近上述的經濟回報。短炒所贏的錢都來自於其他投資者,是個零和遊戲。但是經濟回報卻非零和。樓巿周期較長,就更能顯出這點:今天樓價比三十年前高幾倍,主要原因是經濟體比三十年前規模大更多,效率更高。雖說供求主導了樓巿方向,但如果經濟體沒有進步,供應再緊張民眾也付不出幾倍的租金,樓價也難望長期上升。
經濟體滾雪球累積資本
投資者滾雪球,自然指自己持有的資金愈累積就愈多。但是股巿的總巿值逐步上升,實際上亦意味整個經濟體亦在滾雪球,累積了愈來愈多的資本。討論全球配置,離不開亞洲、北美和歐洲3個區域,其實亦是因為這幾個地區的確可以長期累積資本,才形成了這些股巿的長期回報。因此,長期投資策略雖然操作較為簡單,但是背後是有原因。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不倒燈塔》現已發售,歡迎訂購。)
本地包郵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