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全球主要經濟體出現分化,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增長意外強勁,相比之下,中國從疫情中重新開放的進程繼續放緩,歐洲則再次滑向經濟衰退。
中國正處於緊要關頭,今年第一季,中國從疫情中重新開放後,國內生產總值季度按季增長2.2%,令人印象深刻。但由於對經濟復甦的信心減弱,第二季經濟按季僅增長0.8%。到第三季,經濟增長依然不振。
中國第三季增長仍疲軟
儘管今年的重新開放勢頭強勁,但中國經濟正遭受需求明顯不足的困擾。通脹已然消失。7月份,中國消費物價指數通脹進入通縮區間,物價按年下跌0.3%。
2020年至2022年的各種衝擊——嚴格的封控、監管打擊、房地産疲弱、海外經濟衰退和地緣政治風險,似乎均打擊了中國今年的增長動力。
例如,在去年底中國重新開放剛開始時錄得消費激增後,消費者再次變得審慎。7月份零售銷售按年僅增長2.5%。相比之下,2019年底零售銷售按年增幅高達8.0%。疫情期間就業不安全感增加、中國有限的社會保障體系(儘管實行嚴格的封控,但政府並未跟隨美國、歐洲或日本,向家庭提供大規模支持),以及房地産價格下跌,都令消費者保持審慎。
投資也是乏善可陳。7月份,固定資産投資按年僅增長3.4%,增幅僅為2020年疫情爆發時的一半。監管衝擊和美國實施的出口管制,打擊了對科技行業的投資。房地産價格下跌、爛尾項目以及開發商違約等問題,正促使家庭推遲購置新房,因而導致房地産投資萎縮。基礎設施投資也受到抑制。由於中國重新開放停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選擇償還債務,而不是借款投入新的項目。
最後,貿易是另一個承壓的增長引擎。海外需求不振導致7月份出口按年下降14.5%。
內地需3方面出招振信心
面對不及預期的經濟增長,政府已開始作出應對,出台部分提振需求的措施。8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將其7天期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1.8厘。但為了防止中國陷入長期通縮陷阱,政府需要在3個方面加大協同力度:大規模財政寬鬆政策、穩定房地産行業和快速下調利率。
如果政府仍不願意採取果斷措施以重振需求和信心,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很可能無法達到政府制定今年5%的增長目標。屆時,可能會出現更持久的通縮蕭條。
日本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其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季快速增長1.5%,較投資者預期高出一倍,顯示當地經濟終於擺脫了1990年泡沫破裂後「失去的三十年」通縮,投資者的樂觀情緒不無道理。
日本經濟增長料續上行
更重要的是,日本經濟總規模在停滯三十年後,於今年第二季創下近600萬億日圓的歷史新高。
目前日本經濟增長仍將繼續上行。首先,受疫情和俄烏戰爭衝擊,核心通脹已達四十年高位,超過了4%。因此,名義經濟終於再次擴張。其次,鴿派日本央行目前將存款利率維持在零以下,以便在日本擺脫「失去的三十年」通縮後,令通脹穩定在其2%目標附近。
日本通脹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逾三十年來首次回歸,料將再次支撐本土企業的利潤和收入。
美國經濟也一直表現強勁,今年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年化增長率為2.1%。7月份零售銷售增長更為強勁,而8月份就業人數仍在上升,提振了市場對聯儲局將通脹拉回2%的目標而不引發經濟衰退的希望。
聯儲局能否實現經濟軟着陸並提前快速轉為減息,仍是未知之數。相反,聯儲局需要誘發經濟衰退,將通脹拉回至2%的目標。該經濟體目前的經濟動力,令今年開始進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