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呈現價格上漲,但交易量大幅萎縮的態勢,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妨礙其實現價格發現及鼓勵約束功能。
接近有價無市狀態
2022年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的收盤價為55.00元人民幣,比2021年底漲1.4%。全年成交量5089萬噸,比2021年減72%;日均成交量21萬噸,比2021年萎縮87%。全年,日均成交量低於1000噸的交易日達120天,約佔全年交易日總數的50%;日均成交量低於100噸的交易日達64天,接近「有價無市」的狀態。
全國碳市場所覆蓋企業的年度碳排放量高達45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但成立一年半以來,其累計交易量僅2.3億噸,僅為所覆蓋企業年度碳排放量的5%左右。對比歐洲碳市場(EU ETS)所覆蓋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在2021年為13.6億噸,當年歐洲碳市場總成交量(包括現貨和期貨)卻接近120億噸,為所覆蓋企業年度碳排放量的8.8倍。如此活躍的市場交易大大增強了歐洲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進而通過價格對企業的碳排放行為形成有效的鼓勵與約束。
3原因致交易量低迷
反思全國碳市場交易量低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碳配額分配過於寬鬆,降低了企業的需求。全國碳排放交易配額是基於碳排放強度設計的免費分配機制,每年的配額總量隨當年實際供電量(與供熱量)的增減而增減,並沒有一個絕對的配額上限。寬鬆的碳配額分配機制降低了企業的減排壓力,不利盡早實現「雙碳」目標。
其次,履約周期較長,不利提升交投活躍度。中國碳市場的履約周期是兩年。第二個履約周期涵蓋2021年和2022年兩個年度,清繳履約期限設在2023年底。在這種安排下,有配額缺口的企業只要在2023年底前通過全國碳市場購買碳配額以完成清繳就可以,這便降低了2022年的市場需求,不利提升市場交投活躍度,令碳市場在大部分時間內處在接近「有價無市」的半休眠狀態。
第三,碳配額的存續期不明朗,不利培育投資性或套期保值需求。全國碳市場的結餘配額能否跨履約期結轉使用、碳配額的存續期(有效期)有多久,目前生態環境部尚未給予明確指引。由於存在不確定性,有配額結餘的企業一般會考慮在本履約期內出售配額,而不會存儲到下一個履約周期;在中長期有潛在配額缺口、願意提前購買配額進行跨期保值的企業也不敢過早購入配額,中長期的投資性需求更不可能入市。這就導致全國碳市場供應偏多,需求偏少。
完善碳配額分配機制
基於以上分析,為提升碳市場有效需求,增強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鼓勵約束功能,可考慮在以下幾方面對現有政策進行優化和完善。第一,進一步完善碳配額分配機制,一方面加大對企業降低碳排放強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盡快從按碳排放強度發放配額過渡到控制碳排放配額總量的分配機制。第二,
盡快從免費發放配額過渡到免費發放與有償拍賣結合的碳配額分配機制。第三,將全國碳市場的履約周期從兩年縮短至一年。
第四,盡快澄清碳排放配額的存續期(有效期),以幫助企業制定中長期碳減排計劃與轉型安排。第五,盡快擴大碳市場參與主體,納入更多行業的企業,同時引入金融類交易主體,增加交易主體及其需求的多樣性,擴大市場容量,活躍市場交易。最後,以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作為基準產品,盡快建立相關的衍生品市場(主要是碳期貨市場),豐富碳市場產品種類,給企業提供更豐富、多元的套期保值工具,幫助企業做好中長期的碳減排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