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10月24日

Morningstar ETF

不要忘記壞時刻

讓我們來談談虧本。我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認真想想投資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假如情況發生,你會損失多少?你又是否承受得了那程度的損失?除非你只持有現金或是與現金性質相似的資產,否則,有很大機會,你會在某些時候突然發現持有資產的價值已被蒸發掉一大截。在快樂的時光,即如現在,投資者往往會嚴重低估虧損的可能性和嚴重性,並高估自己的忍痛能力。

牛市讓投資者對風險遲鈍,重溫慘痛的歷史教訓可能是最有效的解毒劑。由1926年至2013年,標普500指數的真實價值曾至少3次從彼時的高位下跌超過50%:從1929年8月至1932年5月,標普500指數急挫79%;從1972年12月至1974年9月,該指數下跌了51.9%;從2000年8月至2009年2月,該指數下跌了54%。(直至2013年5月,標普500指數的實際回報才重返科技泡沫期間水平。)似乎每隔30年左右,股市就要大瀉一次。

儘管壞時刻無可避免,大多數的投資者卻未能為此做好準備,原因是人們往往會將風險預期建基於近期發生的事上。這種危險程度,有如叫人只根據3數年的氣候紀錄就在低地建屋,完全忽略了每10年來襲一次的洪水威脅。你不會希望在河流決堤時才買洪水保險,也不會在洪水已經滲進家門時才在門口鋪設沙袋,因為那時已經太晚了。

經歷過科技泡沫爆破和金融危機後,我認為大部分投資者都意識到股票可能會帶來極大的虧損。可是,許多債券投資者並沒有經歷過「水災」,因此忽視了債券可以令人同樣糟糕。早前有財經媒體報道,近年債券市場發生較為接近「水災」的事件,就是在1994年美國的10年期國債利率從5.7%升至8%左右。而事實上,在那段期間,從高峰到谷底,持有10年期國債的投資者不過就是損失約10%而已。當年《財富》雜誌更為此刊登了一個題為「債券市場大屠殺」(The Great Bond Market Massacre)的專題。此外,近期亦有投資者因為10年期國債的利率於一個月內從1.6%升至2.6%而大為緊張。但老實說,我認為上述的損失程度,不過是像被紙張割傷了一點罷了。

真正的債券市場大屠殺在1940年12月開始,直至1952年8月才告終止。於那段期間,在扣除通脹及債息再投資後,美國中期國債由最高位至最低位的虧損高達37.8%。當時的美國政府是以貶值的美元償還戰時累積的債務。

美國並不是唯一的例子。在悠久的歷史中,英國多次做了同樣的事情。(不斷攻佔世界各地以成為全球帝國當然花費不菲。)無論是哪個政府,都總會盡可能利用通脹以削減債務。

然而,通脹、違約可以在瞬間發生。投資者享受著數十年經濟相對穩定的時期,或會使他們對甚麼是「可能發生」、甚麼是「特殊情況」的視野收窄。但投資者必須記著,利率瞬間上升並非沒有先例。

我在這裏提及種種可怕的金融歷史,並不是要嚇怕投資者或說服投資者改持現金。畢竟,在現今可悲的息率環境下,長期持有現金必然蝕本。有人認為接受股票風險並聰明地管理股票(即低買高賣),是唯一保護資產的方法。而在我看來,維持購買力才是最可靠的方法。

作者為Morningstar ETF策略師兼Morningstar ETFInvestor編輯Samuel Lee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