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後,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大大提升,伴隨着多國提出在未來數十年內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不過,在邁向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全球通脹或難免受到影響。
短期而言,碳中和的目標正推動一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從而為全球帶來通脹壓力。在此,筆者想舉兩個例子。
通脹開始從PPI向CPI傳導
第一,主要經濟體關於碳中和的承諾,令市場紛紛期待與綠色基建項目密切相關的金屬需求將大幅上升。以銅為例,無論是電動車的生產還是電動車充電站的建設,均對銅有龐大的需求。然而,增加銅的供應需要較長一段時間。因此,供需失衡的預期,支持銅價上升至逾9年高位。第二,為了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化石能源將逐漸被淘汰。例如,近期中國的環保政策導致煤炭生產停止或受限。受此影響,煤炭價格由2020年低位上漲約50%。
隨着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3月PPI分別按年大幅上升4.2%和4.4%,且通脹已開始從PPI向CPI傳導。
長期而言,碳中和可能推升通脹預期。比爾蓋茨在其新書中提出了「綠色溢價」的概念,即排放碳的產品與替代品(使用清潔能源)產品的價格之差。為了推動碳中和,綠色溢價或需明顯下降,甚至達到零。至於縮減的方法,主要有兩個。第一,抬高碳排放產品的價格。第二,壓低替代品的價格。
未轉型者成本轉嫁消費者
第一個方法從字面上已經可以看出對物價的影響。首先,政府可能通過實施環保政策,推升碳排放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以原油為例,美國總統拜登對清潔能源的推崇,可能導致美國原油生產逐漸減少。然而,顧問公司麥肯錫預期,碳氫化合物尤其是原油的需求將於2030年代見頂。因此,中期原油可能面臨上行壓力,從而推升通脹。
其次,為了保證全球各國共同推動碳中和,提倡環保的國家除了在國內徵收碳稅之外,還可能徵收碳關稅。同時,全球碳交易平台所形成的碳價格,亦將推升碳排放產品的價格。一些未能及時轉型的行業雪上加霜,可能不得不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第二個方法要想實現,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例如替代品的生產需要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在此之前,替代品價格可能高企,從而帶來通脹壓力,因為依賴化石能源企業的轉型成本可能居高不下。同時,這類企業轉型的初期可能面臨生產效率降低的問題。根據Central Banking刊登的中國國際金融論壇2020報告,在沒有碳排放的情況下,生產鋼鐵和水泥的價格將分別增長5倍和1倍。
加快綠色轉型減通脹壓力
不過,要加速替代品價格的下降,亦並非無計可施。例如,政府可以為綠色行業提供補貼和稅收減免、加大綠色基建投資,以及加快創新科技發展。同時,綠色金融有助於支持政府和企業綠色方面的支出,包括基建投資、技術進步和創新方面的投入,以及轉型成本等。當然,企業和個人消費者亦可以從供應端和需求端出發,主動減小對高耗能產品的依賴。
總括而言,追尋碳中和可能帶來短期的物價上漲,以及推升長期的通脹預期。但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推動碳中和,將有助於加快碳排放產品之替代品的價格下降,從而減輕通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