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以及美國通過新一輪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許多投資者開始擔心通貨膨脹的風險。在我們看來,即使經濟復甦保持當前的平穩速度,通脹持續保持在2%以上的情況最早要到2023年下半年才會出現。
就通脹而言,全球視角非常重要——我們並沒有在全球範圍內看到太多存在明顯通脹壓力的跡象。由於中國率先從疫情中復甦,其經濟復甦走在世界前列,因此我們可以從中國窺探通脹路徑可能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發展的線索。有趣的是,2月份中國核心CPI通脹率按年持平,而1月則按年下降0.3%。隨着去年中國的重新開放,旅遊業等部分服務行業出現了短暫的價格跳漲,但一旦供應正常化,價格就會回落。
中國沒出現强勁基礎通脹
中國沒有出現通脹,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中國出台了不同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刺激政策解釋。中國的刺激舉措持續時間較短,而且針對的是供給側;供應增加,而需求繼續低迷。由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因此中國的情況對全球而言意義重大。即使需求回升,中國的產量和商品供應擴大也會繼續壓制價格。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美國所有消費商品的進口價格均有所下降。此外,這種情況在整個亞洲地區都很明顯,我們看到經常賬順差(基本上反映出供需之間的差距)按年增加。誠然,隨着全球工業周期的加速,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反彈——但這種反彈更多屬周期性,往往不會顯著傳遞到基礎消費物價通脹上。所以總的來說,我們認為,中國沒有出現强勁的基礎通脹將有助於緩和全球的實際通貨膨脹。
中港韓印度存吸引機會
雖然我們不認為短期內消費物價通脹率會飆升至持續高於2%的水平,但我們確實很可能會看到更多資產價格「通脹」的情況。在美國股市中,我們繼續看好大宗商品、金融、工業和住宅建築等周期性板塊。近期市場的回調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重新審視某些增長股的機會。此外,我們對通脹掛鈎債券(TIPs)或通脹掉期等傳統通脹對沖工具的價值持保留態度。考慮到全球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再通脹,而不是通脹,我們繼續看好中國、香港、韓國和印度的股市,這些市場兼具周期性和結構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