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金融市場潛在泡沫的憂慮似乎與日俱增。許多知名基金經理,例如Charlie Munger及Ray Dalio均已公開提到非理性市場行為的回歸。中銀保監主席郭樹清亦提出對境外市場投機性行為的擔憂。
中國的監管者對境外資本市場感到擔憂,反映出資本市場真正全球化的事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市場能獨善其身。儘管量化基金的發展及人工智能的應用,但市場仍由人類貪婪及恐懼的情緒主導,而這兩種情緒的傳染性極強,能夠像病毒一樣迅速蔓延且很難控制。一旦產生恐慌,投資者將無差別拋售;而隨着信任及風險意欲的消減,恐懼就會成真。
過度投機跡象漸現
從理論上說,除非事後來看,否則泡沫何時消失無法確定。轉折位在於當有足夠多的投資者開始認為,資本保值比回報最大化重要。不幸的是,匆忙拋售會產生滾雪球效應,即當投資者急着撤出資金時幾乎會拖垮一切資產,導致除了現金以外幾乎沒有其他藏身之處。從歷史來看,監管部門從未在抑制負面影響或主動刺破泡沫方面取得成功。在試圖控制過度的投機性行為時,監管部門或央行面臨引發該惡性循環的風險。
就此而言,「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是最典型的例子,說明了部分金融市場對風險看法日益不健康。SPAC賦予了管理層極大的酌情權──投入的資本並無指定目的──及高額費用。現時,SPAC已從美國擴展至其他國家。
虛擬貨幣創新高是另外一個過度投機的跡象。不論你是否相信虛擬貨幣的未來,但如此高的價格波動說明其很難作為一種貨幣使用。
避免估值過高公司
在投資股票時,部分投資者認為估值並不重要。但該等投資者並未着眼於整個市場,而僅專注於科技股及增長股。我們稱之為「處於任何價格都會增長」(Growth-At-Any-Price)──2020年,若干特定的股票對指數表現帶來巨大影響。去年,若干股票(例如電動車公司蔚來或食品配送公司美團或團購電商拼多多)的價格錄得極為強勁的表現,遠遠超出就各自業務增長潛力而言的合理估值。考慮到投機活動的集中性,整個股市的估值仍然合理,只要避免我們認為部分估值過高的公司。
考慮到全球金融危機後,在數萬億美元債券以負孳息率出售的情況下,全球債券孳息率的反常表現,投資者有理由為近期孳息率上升,及該趨勢對整個資本市場的意義感到擔憂。部分債券孳息率的正常化應是一件好事──只要正常化是逐步及有序。
孳息升好或壞待觀察
GDP增長加速推動的孳息率上升應被視作正面利好;然而,因疫情長期封鎖而被抑制的需求,加上大規模財政刺激(尤其是美國)或導致市場過熱。投入價格上漲已反映出愈來愈多通脹上升的跡象。市場上的部分能源及物料公司估值較低,通脹上升將最先惠及該等行業。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投入價格亦將受到通脹壓力的影響,從而導致最初的優勢消失。消費品將受惠於消費正常化,以及因消費者逐漸接受價格上漲後的定價能力。不過,和能源及物料行業一樣,投入價格最終將導致機會減少。換言之,倘若利率上升反映市場對未來增長更為樂觀,則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如果過多的金錢追逐過少的商品,則會產生問題,因為長期通脹將不利於整體企業盈利及股市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