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需求側改革。指出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可以預見需求側改革將成為2021年中國經濟的熱詞之一。從近幾年反覆提到的供給側改革,到今年初提出的雙循環,再到近期提出的需求側改革,中國未來5至10年的雙循環大戰略全局正緩緩展示在世人面前。
不過筆者一貫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是一種底線思維,即在極端的外部環境下,當外需出現重大變化,中國內需是否足以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提供一個保底。雙循環戰略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需求的故事,其實背後是一個供給的故事。
雙循環由供給改革驅動
需求側改革的騰空而出不影響供給側改革成為驅動雙循環的主要動力。中國在4月印發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出的市場要素改革,將可能塑造中國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發展方向。其中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數據和企業家精神等6個核心要素,每一個都將決定需求側的方向,譬如土地改革將決定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趨勢,資本改革包括近期不斷完善的退市機制將奠定直接投資的地位,並優化整個市場的資本配置,而近期監管機構側重的數據所有權的問題也將幫助打破科技巨頭的壟斷,實現經濟體的競爭和多元化的平衡。
聚焦六大要素改革
筆者相信這六大要素改革的進度,將決定供給創造需求的程度。不過筆者也認為此次對需求側改革的側重,與新冠疫情後大環境的變化有關。2020年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很多東西,除了推動遠程辦公等科技的迅速普及之外,也為世界留下了一正一負的兩個問題。從挑戰來看,如何解決疫情帶來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是全世界都面臨的頭痛問題。但是,從好的方面來看,疫情後全球對氣候變化前所未有的重視,使碳中和成為了共識。
全球範圍內貧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對氣候變化的重視,或許為中國的需求側改革提供了土壤。首先,需求側改革為財政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隨着中國在十三五順利完成了脫貧戰役,共同富裕將成為十四五的焦點。這也意味財政支出將漸漸從基建向民生轉移。正如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在近期的論壇上表示:「要優化投資結構,除推進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一些重大項目建設外,重點是市政、基礎教育、養老設施等等。」
綠色經濟成切入點
其次,綠色經濟或許將成為需求側改革的主要切入點之一。東北亞主要經濟體中日韓三國,過去幾個月分別宣布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雖然多數國家還沒有像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先生在近期的氣候雄心峰會上要求的,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但是全球在減碳上的努力的趨勢不會改變。綠色低碳將成為未來三十年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綠色經濟不光是供給側的問題,同時也是需求側的問題。從能源的生產、運輸到使用,民眾對綠色低碳經濟的認識提高,勢必將創造新的需求,並為經濟發展賦予新的動能。
總體來看,筆者認為供給創造需求依然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主線。但是對共同富裕以及綠色低碳經濟的需求或許將成為需求側改革的切入點,並同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