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某些外因,香港人突然關注起外國二線城巿的樓價。例如有世交就告訴我,南威爾斯的樓價不到150萬港元。另外有前輩就發現,假如將他手上3個太古城單位都賣出,在曼徹斯特可以買到一整幢公寓。他可以像日劇般,自己一家住一間,再將其餘單位出租,扣除各種營運開支,收入絕對可以供養生活。
在港是首期外地買大屋
在社交媒體掃一掃,則會發現由澳洲坎培拉到加拿大卡爾加里,好幾個我們聽過的名字,但卻要打開地圖才能找到的西方二線城巿都在賣樓。在香港,幾百呎單位的按揭或租金對年輕夫婦的壓力都不少。如今在香港只能作首期的存款,在當地也許能夠全現金買下超過1000呎的排屋,當然容易心動。
但是外國的二線城巿生活如何,卻未必是每位香港人都了解。我是在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讀高中。該巿是跨美洲鐵路穿過洛基山脈之後的第一站,當年最早發跡,所以建州之時被選為加州首府。但是三藩巿靠近海港,後來經濟發展較快,變成北加州的主要城巿。所以當地華僑稱三藩巿為「大埠」,沙加緬度則是「二埠」。
但又因為沙加緬度離開三藩巿兩個小時的車程,不能每天通勤,所以被排除在三藩巿的單日生活圈之外。於是兩者樓價有明顯差距:根據當地樓價網站資料,三藩巿現時是144萬美元,沙加緬度則是36.2萬美元。
二線城市生活節奏較慢
生活在二埠,首先要習慣生活節奏變慢。因為大家都沒有家傭,所以人人都要照顧家居。香港職場那種「拼命十三郎」精神,就很難行得通。下班喝一杯,真的只能是一杯,因為之後大家都要回家煮飯。更多的人會選擇早上7時上班,下午3時就下班,因為之後要去接孩子放學。所以在當地工作,懂得省時省力的才是醒目。
家長在教育的⻆色亦很不同。在香港,家長關心的主要是成績,但在當地卻需要更多元化的服務。例如,高中平均每一兩個月就有一場舞會,需要家長當監護人,確保現場狀況是「止於禮」。小孩的校外活動亦往往由家長擔任教練。移民家長不做這些義工,打入當地圈子就不容易。
隨時變社交界名人
就算是消閒活動,二線城巿亦不如大城巿般即食。當然例如電影等最商業化的娛樂仍然存在,但香港那種每天都有演唱會、棟篤笑、話劇等真人表演卻不再存在。體育直播在美國流行,是因為只要外賣幾個薄餅,再找幾位朋友就可以是周末活動。但是如果你只愛美國職籃,卻不看美式足球和棒球,那麼每年就只有10月到4月,你才會有社交活動。
所以當地人亦會發掘自己的興趣。由我們了解的滑雪和露營,到我們未必明白的木工或園藝,當地人都願意花很多時間和金錢,就是因為他們省下了我們的社交費。一周一次和朋友上餐廳,已經算是社交界名人了。
所以我們習慣了在大城巿生活,到了這些二線城巿往往會覺得悶。留學生還可以告訴自己,外在環境變靜,不如就好好讀書。但是移民的話,就必需有心理準備如何適應這種新生活節奏了。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