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產市場近年加快國際化步伐,無論股票或債券,均被納入主要的國際性指數,預期將會吸引約4500億美元資金流入中國股市和債市。
我們估計流入內地債市的資金約佔當中的三分之二,相關市場將會成為最大受惠者。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固定收益市場,規模已達約13萬億美元。而內地債市近年的轉變,亦有望令其更受國際投資者歡迎。
逐步納入國際指數
彭博巴克萊(Bloomberg Barclay's)計劃在2020年底,將中國債券佔其環球綜合債券指數(Global Aggregated Bond Index)的權重增至約6%,而在新興市場特定指數的權重會更高,可見中國債券的重要性將會進一步增加。
事實上,投資者已涉足中國離岸債市多年,對在岸債市的關注度亦與日俱增,後者更代表了整個中國債市的75%。而增加在岸資產的配置,同時意味會增加人民幣持倉。雖然人民幣在2015年起已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儲備貨幣,但到目前為止其使用量並未顯著提升。隨着內地債券被納入國際性指數,料將帶動資金流入,並且支持人民幣走勢。
另外,香港的「債券通」計劃讓境外投資者買賣中國債券時更加方便。外資現在可透過離岸戶口交易,毋須再受配額限制,目前利用「債券通」交易的國際投資者,已經超過之前推出的其他渠道。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等渠道,最近也取消了投資限制。
國際評級增透明度
談到債券,投資者自然會關注其評級。國際評級機構過往只為中央政府債券評級,並沒有覆蓋在岸債券。然而標普今年已成為首家為中國在岸債券發表評級的外國信評機構,而穆迪及惠譽亦正在申請開展在岸債券評級業務的牌照。這種轉變有助提升在岸債市的透明度,並為內地提供的信貸評級起標準化作用。
別以為新興市場債券必定大起大落。在過去10年,中國債券的價格波動低於年期相若的美國國庫券,但仍能提供差不多的回報。而中國在岸債券被納入主流指數後,可望帶動外資流入,並為債券債格帶來支持。
內地特色市場動態
此外,中國債券的收益率較全球其他評級相若的債券為高,對境外投資者來說亦是其中一個賣點。而且,中國政府債券與環球政府債券的相關性偏低,在過去15年,平均相關系數徘徊在約0.25。因此,配置中國在岸政府債券,同時有助分散固定收益組合。
隨着國際投資者的交易渠道增加,加上相關評級更見透明度,中國固定收益市場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不過中國在岸債市畢竟仍未完全成熟,而且整體固定收益市場也瞬息萬變,同時還有着內地特色的市場動態,投資者需要密切監察其變化。而透過主動管理,借助專家團隊提供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是捕捉中國固定收益市場潛在機遇的成功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