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債市,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且每年持續以約20%的步伐迅速增長。然而,中國過去實施資本管制令海外投資者佔中國市場的份額相對較小。
中國政府希望提高海外投資者的參與度,以助深化債券市場,並支持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在孳息吸引、具分散投資效益、跨境資本渠道開放(例如「債券通」計劃),以及環球基準指數廣泛納入中國在岸債券等因素帶動下,預料在未來數十年參與中國債券市場的海外投資很可能大幅上升。
根據我們的估計,中國在岸債券市場的已發行總額有機會在2035年之前,由2017年約70萬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80萬億至440萬億元人民幣(以1美元兌6.5元人民幣的滙率計算,相當於43萬億至68萬億美元)。
上述預測假設在2025年至2035年期間,視乎預測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而定,中國債券市場以4%至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期間,中國債市市值將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約180%至220%,與美國近年的比率相若(截至2016年底,中國的比率為86%)。
納入國際指數利外資流入
中國債券市場擁有高度集中的當地投資者基礎,當中商業銀行持有約60%已發行債券。中國政府債券的外資擁有率持續低於5%,屬亞洲新興市場的最低水平之一。就整體債市而言,外資擁有權只有2%。在2016年底,這約為1300億美元在岸人民幣債券。我們預計,隨着環球指數納入中國債券,在未來3至5年將會有約2800億美元的資金進一步流入中國債市。這估計是根據三大環球債券指數(摩根大通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彭博巴克萊環球綜合債券指數和花旗集團世界政府債券指數)的所有被動型基金的管理資產總值,以及中國在岸債券的預期佔比所計算。
與此同時,在2017年中推出的「債券通」計劃帶動國際投資者入市。「債券通」計劃容許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在岸債券市場,並精簡結算程序。短期而言,海外投資者很可能聚焦於中國政府債券和優質半主權債券。國際投資者仍未全面涉足企業債券範疇,因其對在岸信貸評級、違約、對沖及貨幣風險等因素仍存在疑慮。截至2016年底,企業債券只佔外資債券持有的6%。
與其他資產相關性偏低
鑑於基本因素動力顯著不同,加上受資金流動限制影響,在岸人民幣債券與全球其他主要資產類別的相關性接近零,使其於提高多元化投資組合的風險調整後回報方面甚具吸引力。舉例來說,中國債券受環球市場震盪,例如英國脫歐及2016年美國大選的影響相對較少。由於美國聯儲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目標迥異,我們預料表現分歧的趨勢將會持續。此外,在大部分資產回報乏善可陳的年度,中國債券孳息穩健和波幅平穩,使其風險調整後表現顯得具有吸引力。
資金流入支持滙率穩定
人民幣在邁向市場主導的環球儲備貨幣過程中,必須同時發展在岸債券市場。海外投資者密切關注人民幣的滙率。
長遠來說,中國政府有意把人民幣發展成為一種全面的國際貨幣,由市場因素主導,不受政策干預。人民幣獲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就反映人民幣日漸被貿易和投資市場所接受。這亦可望進一步吸引資金流入,支持其滙率。整體來說,人民幣滙率的波幅很可能較之前收窄。
總括而言,一個穩健的在岸債券市場,有助帶動國有和民營企業的財務增長,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監管機構及發行機構必須致力落實改革,解決發展路上必然面對的困難,這預料需要持續多年的努力,才能實現發展成果。
擁有多元化組合的投資者可考慮增持中國債券,憑藉中國債券與其他資產的低相關性,提高風險調整後回報。然而,投資者必須配合周詳研究,因為以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來說,其透明度仍然偏低,而且發展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