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亞太(除日本)地區的股市取得不俗的表現,以美元計價,升幅差不多有雙位數。
亞太經濟漸有好轉,2月份PMI數據顯示,包括澳洲、中國、日本及菲律賓在內的製造業都有穩定增長,當中,日本的工業活動有上揚跡象;而在消費者信心改善、需求增強下,澳洲的PMI數據更升至6年來的高位。
東盟地區的PMI數據好壞參半,菲律賓向好,馬來西亞、印尼及泰國則稍稍失去上升動力;香港和台灣的2月份PMI下降,當中台灣仍然處於擴張的區域。亞洲部分地區的2月PMI有所下降,或多或少與農曆新年有關,筆者相信,未來數月亞洲的經濟活動仍會持續好轉,但南韓似乎是個例外。
中國內需活動持續向好
中國政府發放經濟維穩的強烈訊息,將經濟增長的目標由6.5%至7%降至6.5%,反映當局深知若要推行結構改革,必須放棄部分的經濟增長。中國政府維持財政赤字的目標水平,同時降低M2貨幣供應增長。中國的政策目標已轉為致力控制槓桿及金融風險,下一步則是實行供給側改革。
近月出台的經濟數據對中國都有利,2月份外滙儲備意外地增加70億美元,不單超出市場預期,更是8個月以來首次的反彈。而入口數據強勁,也反映了中國的內需活動持續向好。
今年以來,H股的表現暫時領先全球大市,然而外國投資者對於中國股市仍然抱質疑態度,大幅持輕H股。隨着今年A股及H股的盈利增長有所改善,相信可望為投資者帶來不錯的回報。
部署薩德打擊中國需求
美國及南韓部署「戰區高空防禦系統」(THAAD,又稱「薩德」系統),令中韓之間的關係持續緊張。中國對南韓發起罷買行動,令該國的消費品、旅遊業及文化娛樂事業都受到打擊。須知道南韓的經濟極為依賴中國:南韓的出口之中,有四分之一便是輸往中國;而南韓的貿易盈餘之中,有四成亦是來自中國。去年訪南韓的旅客數目高達1700萬人,當中有一半來自中國。
更重要的是,南韓的GDP之中,有超過一半是與出口(貨物與服務)有關,如今中國對於南韓的化妝品、旅遊業及娛樂事業發動另類貿易戰,難免令人擔心該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以及亞洲長遠的地緣政治會否穩定。
「閨密門」突顯企業管治問題
南韓的「閨密門」事件,揭露了該國行之已久的商業文化,其實充滿缺點。自從朴槿惠於4年前就職以來,其密友崔順實在政治和商業領域的影響力龐大。該國檢察官彈劾朴槿惠的論點之一,是指控朴槿惠促使最大財閥(Chaebols)──三星電子向崔順實行賄,捐錢到由崔順實控制的一個基金,令三星電子成為當局調查的主要目標,原因是在這批捐款不久後,南韓政府便支持三星旗下的C&T及Cheil工業之間甚具爭議性的合併。
自二戰之後,南韓經濟快速崛起,部分原因是當地政府與大型財閥之間關係密切,政府對財閥提供便利及協助,而南韓亦漸漸成為亞洲其中一個主要的經濟體。然而,這種成功並非全無代價,南韓工人對於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以及財閥的行為深表不滿。
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令財閥增加在海外投產設廠,本地家庭及工人成為被犧牲的一群。大眾認為財閥受益於政府幾十年來的支持及補貼,例如各項政策貸款和稅收減免等,但最終只有一少撮人受惠。
南韓的反財閥情緒愈來愈高漲,普羅大眾、左翼政黨和少數股東的利益緊密相連。左翼大黨民主黨主張要削弱財閥的過剩權力,如果左翼在2017年贏得總統選舉,很可能會提供一些反財閥的立法,例如對交叉持股徵收懲罰性稅收,甚至強制分解集團的控股結構等。
由於企業治理問題,相對於亞洲其他地區,南韓股市長期以來都錄得折讓。如果下一任政府能確實推行改革、提高企業透明度,折讓有可能會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