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快將過去,投資者除了計劃假期活動之外,或許亦是時候檢討投資組合,並為新一年投資定下方向。筆者希望透過本文為讀者分享對來年的看法,希望能提供清晰的指引。我們正身處科技發達的世代,資訊日新月異並能快速傳播,而作為投資者如何應對資訊並作出轉變將是致勝關鍵。以2016年為例,若能在英國脫歐後看淡英鎊,又或是在特朗普當選後買入美股,雖然或許失了先機,但卻仍然有不俗的回報。展望2017年筆者看到數個宏觀的大趨勢正在逐步改變,投資者或許可以考慮逐步將目前的投資轉向新的領域,以迎合下一波的大趨勢。
貨幣政策轉向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自1999年起已成為央行重要的工具,而在金融海嘯之後更是重中之重,但隨着多年的量化寬鬆政策「救市」後,美國開始退市並在2015年正式展開加息行動,無疑美國或許較其他國家領先,但更重要的是趨勢一旦形成便有機會成為潮流,美國多年前率先帶動寬鬆貨幣政策,而現時更開始帶動財政政策的趨勢。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強調透過減稅及增加基建或國防開支以刺激經濟,一方面反映財政政策將成主流,另一方面其額外效應引發通脹或會逼使聯儲局加息,加快收緊貨幣政策。
擔心通縮轉向關注通脹
過去數年全球經濟乏善可陳,加上債務問題嚴重,全球焦點在金融海嘯後均集中在通縮而不是通脹之上。但經過多年的調整(多國的生產物價已連跌數年),情況或已受控。以美國為例,現時勞工市場的就業情況已接近往常觸發工資上升的水平,而中國方面,生產物價在連跌近5年之後亦開始回穩,兩者均反映未來物價的焦點是上升而不是下跌。此外,筆者亦看好油價,未來12個月或許油價上升將是另一個通脹壓力逐步增加的源頭。
全球一體轉向保護主義
過去數十年全球一直向一體化的方向發展,但近年民粹主義抬頭,特別是過去一年更以高速發展,或許將令全球貿易面對保護主義升溫的風險。美國同樣是帶領着這個趨勢,目前美國新政府只是暫停進一步的一體化行動,仍未明顯表示將推行保護主義,但跨太平洋貿易協定已率先受到影響。目前來看全球保護主義或會有繼續升溫的風險,但筆者預期將是針對性而不是全面的保護主義。
美國主導轉向多國責任
筆者認為這是投資者最值得關注的轉向,以往全球政策以美國為首,但隨着中國崛起損害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或許會令衝突升溫,情況在亞洲地區更甚。中國目前或許認為美國退出跨太平洋貿易協定將是增加其國際影響力的契機,亞洲各國或許會由依靠美國轉向至中國。歷史發展顯示在多國承擔領導責任的情況下,或許會出現極端的「黑天鵝」事件,值得投資者多加注意。
本文由於篇幅所限只能探討2017年4個可能出現的「轉向」供投資者參考,下期將集中討論各個資產類別在2017年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