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掩人耳目、隱瞞問題並非解決辦法,但可以拖延時間;如果經濟迅速增長,問題有時甚至會隨之消失。從中國在2000年代初重組銀行業的經驗看來,這正是當局期望出現的情況。
大型財政刺激計劃導致槓桿水平急升,這兩項因素加上經濟疲弱正是造成中資銀行信貸質素顯著惡化的原因。然而,當局清理銀行業的賬目以釋放資本,其實是為了推動貸款增長,使國內生產總值能夠達到6.5%的增長目標。建立一個穩健的銀行體系並非其主要目的。
逐步實施並轉移風險
相信投資者對不足十年前發生之事記憶猶新,中國當局正設法使用新舊方法清理銀行業的賬目。一直以來,政府並無以大舉出擊的方針處理問題,這次相信亦不例外,但債務不會無故消失,所有舉措只會轉移風險。
與上次重組銀行業比較,我們預計這次行動的步伐將較為緩慢和分散。事實上,這從內地早前公布有關中資銀行的幾項措施可見一斑。首先是債轉股計劃;外界一直傳言這是清理債務的大型計劃,但並無獲當局證實。與此同時,當局亦推出另外兩個機制,分別是由資產管理公司清理不良資產,以及由非銀行之金融機構進行貸款證券化。縱使這些方法能夠減少不良貸款及未償還貸款,但它們其實並非靈丹妙藥,而只是把(不良)資產移離銀行業,轉由其他金融機構和家庭分擔風險。
按兵不動非可行方案
從宏觀層面來說,關鍵問題在於:為何要在現階段清理銀行賬目?答案顯而易見:按兵不動在目前並非一個可行的方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內地銀行的潛在損失高達4萬億元人民幣;在假設兩年後銀行所持有的債轉股股票乏人問津的情況下,我們比較了「按兵不動」和「逐步行動」方針在兩年後的結果。十大銀行選擇按兵不動,一級資本比率將由2015年的10.8%降至2016年的9.5%,到了2018年時更跌至5.3%。
另一方面,若銀行業選擇「逐步行動」,包括:1)把2萬億元人民幣正常貸款換作股票;以及2)把十大銀行在2015年錄得的 9200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出售予資產管理公司,並把1.08萬億元人民幣正常貸款證券化,那麽2016年的一級資本比率將降至8.8%,並於2018年進一步跌至3.6%。因為根據現行規定,銀行持有股權兩年以上的資本要求為1250%。不過,付出以上代價後,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及未償還貸款將較選擇「按兵不動」方針下顯著減少。
無論如何,銀行必須在兩年內增加資本,而「按兵不動」和「逐步行動」所需的新增資本總額將分別為3.4萬億元人民幣和6.1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則由2015年的166%降至150%。
時間及監管成為關鍵
所有方案都有其代價,債轉股只是緩兵之計。一方面,銀行由債權人變為股東後,在重組過程中需要承擔額外責任,把企業轉虧為盈。另一方面,持有股票投資兩年以上將為銀行帶來更沉重的資本負擔。
若說「時間」在債轉股計劃中發揮重要作用,那麼「監管」則是出售貸款措施的關鍵因素。當局在2016年5月發布的「82號文」規定,銀行必須為已證券化的貸款持有資本。換言之,銀行現在更難使用所謂「表外」的技倆。在轉移貸款時禁止使用「追索權」,除了使銀行把貸款售予非銀行之金融機構時需要提供更高的折讓外,一旦相關貸款違約,銀行亦會承擔最終風險。
改革銀行業才能治本
如果以經濟增長為目標(雖然顯得過度進取),那麼「逐步行動」和非常寬鬆的財政及貨幣政策自然成為政府的選擇。藉着拖延時間,銀行業可以運用以上三項措施逐漸清理賬目,而企業亦可在這段時間物色買家,以債轉股或重組業務。然而,只有政府銳意改變遊戲規則,推動銀行業洗心革面,拖延時間才有意義。
有鑑於此,我們預期政府將在未來數年逐步推出不同措施,有些只屬緩兵之計,有些則為轉移企業和銀行業的重組業務壓力。不論結果如何,這些行動只能暫時拖延,治標而不治本。監管當局必須在此期間改革銀行體系,方能在日後取得持續的穩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