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孳息率低企,令人對債券投資有所保留。在現時的環境當中,債券投資者要平衡風險及回報殊不容易。這個星期,筆者將審視目前的宏觀經濟及市場因素,探討這個低息環境下的債券投資狀況。
新興市場作結構性轉變
目前的經濟環境,同時欠缺增長和通脹。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債務水平依然高企,但以往的增長動力卻已見減退,導致環球增長至今仍未復甦。無論是公共抑或私營範疇,龐大的債務負擔依然處處可見,但市場仍未能有效地進行去槓桿。與此同時,新興市場於環球本地生產總值的佔比已由2003年僅兩成,升至2015年的四成,但最近於環球貿易增長的貢獻卻見下降,原因是這些經濟體正從傳統的製造業主導轉向由服務業主導。
新興市場的結構性轉變,導致環球需求減弱,加上商品範疇供應嚴重過剩,通脹很可能保持在十分溫和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過去5年勞工市場有所改善,但部分範疇繼續表現呆滯,令工資增長受壓。
面對目前及預期將會持續的低增長環境,各國央行已採取前所未見的貨幣政策措施,圖刺激各經濟體的表現。從大型的量化寬鬆以至長期再融資操作,這些以往聞所未聞的措施,已導致大量資金注入金融體系。
央行推出進取寬鬆政策
在歐洲,歐洲央行正努力嘗試令通脹達到接近但低於2%的目標水平,因此仍處於極為寬鬆的政策道路之上。近期,該行更宣布擴大現有的量寬計劃,當中的舉措十分進取。雖然進一步削減存款利率、將每月購買金融資產的規模提升至800億歐羅等措施已屬普遍市場預期,但該行推出兩項大刀闊斧的舉措,卻是市場始料未及:其一是將購買資產的範圍擴大至包含企業債券,其二是新一輪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計劃,基本上是付款予銀行借貸。如此重大的計劃,暗示歐洲央行願意亦有能力推出創新的寬鬆政策,而我們認為這個趨勢將會持續。
美國方面,即使聯儲局一如廣泛預期般首次加息,市場對於局方在2016年能否再度加息仍有疑問,甚或質疑當局會否因為美元強勢、環球經濟疲弱,以及金融市場不穩等因素而暫停加息。
不過,央行以超寬鬆政策應對低增長的現象,並非成熟市場所獨有。為使中國經濟能夠軟着陸,中國人民銀行已推出一連串的寬鬆措施,包括於2015年5度減息,以及制定各項政策措施,以支持基礎建設開支。
在增長和通脹這兩大「債券投資者敵人」缺席的情況下,我們預期政府債券孳息率將維持於低水平。歐洲方面,市場已突破零利率的界線,推翻了極低水平的政府債券孳息率不可能再往下調的預期。隨着歐洲央行量寬計劃的買債數量高於各國發債的數量,其所造成的負額淨供應已導致近四成歐羅區政府債券的孳息率跌至負數,令美國國庫券孳息率變得相對吸引。
然而,基於10年期國庫券孳息率與聯邦基金利率長久以來的關係,我們認為10年期國庫券孳息率於目前的水平並沒有太大的潛在升幅。那麼,倘若歐美政府債券的孳息率均不上升,息率會否繼續下降?筆者將於下星期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