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剛於上周五及周六在上海舉行,會前市場曾就此次會議應否發展成為「新廣場協定」(Plaza Accord II)出現熱烈討論。1985年9月,美、德、英、法、日五國財長於美國紐約廣場酒店制定「廣場協定」,同意積極合作干預市場,令美元滙價下跌,以克服貿易不平衡現象及紓緩發展中國家美元外債的重擔。同時各國亦將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內需,分擔美國作為「終極需求」的角色,以保證剛從衰退走出來的環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G20同意人民幣無須大貶
今次市場焦點明顯從美元滙價轉移至人民幣滙價,有投行認為,近期環球「不平衡」是由高估了的人民幣引起,因此各國應趁此機會聯手壓抑人民幣滙價。尚幸美國財長傑克盧立刻撥亂反正,明言反對「競爭性貶值」,淡化人民幣一次性大貶的可能性。
1985年美國帶頭干預,壓低美元滙價,是由於當時美國經常賬已到達國內生產總值3%,美國財政赤字亦上升至GDP的4.5%,美元幣值下跌明顯對環球經濟有幫助。現在中國經濟增長雖然放緩,但中國仍是世界上少有的經常賬盈餘國,中國對外貿易盈餘去年仍創歷史新高的6033億美元,美國對華貿易赤字亦是歷史高點的3657億美元。如果說今次會議要針對打擊滙價,是否應打壓美元更有說服力?美元滙價下跌時,仍大程度盯着美滙的人民幣滙價其實亦隨之下跌。
周末G20會議結束,聯合聲明再度乏善足陳,並無任何約束性協議,只循例說避免競爭性貶值;雖然知道貨幣政策有局限性,卻仍無可避免繼續寬鬆;IMF呼籲各國施行刺激性財政政策不得要領,德國財長帶頭反對,稱財策無放鬆空間,畢竟歐債危機只是紓緩,並無解決。
寬財政穩貨幣政策最合宜
不過,此次G20並非一無是處,最低限度與會各國同意人民幣無須一次性大貶值。其次,各國認為最近資產市場恐慌性表現,並不反映環球經濟趨向穩健的基本面。再者,聲明中強調英國脫歐的負面影響,為卡梅倫的政府撐腰。最後,會議敦促多邊發展銀行(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盡快就基建項目落實融資目標。
雖然G20於合作並無突破,但是對於主席國中國來說,此次會議是多年努力後的「肯定」。G20的思路其實就是現今中國經濟政策的寫照。中國現行「寬財政、穩貨幣」的政策正是G20認為最合時宜之策,畢竟單以負利率及量寬打壓滙價並無助提高全球生產力。自從2005年滙改至今,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人民幣滙價施行「逆周期措施」,從2006年至2013年底,中國在市場干預,令人民幣滙價不致升得過猛,8年間外滙儲備從8500億美元上升至4萬億美元。過去一年半,當市場對人民幣滙價轉為看淡,人行於市場買入人民幣,令外滙儲備下降7000億美元,其實政策徐疾有致,比起日本在1985年「廣場協定」後兩年內日圓兌美元升值一倍,過度擴張的財策引致泡沫爆破而陷入20年通縮旋渦高明得多。中國牽頭亞投行與推出「一帶一路」,正正是要解決發展中國家優質基建不足的問題。
商品貨幣可看高一線
G20肯定中國政策,不願意觸怒歐洲,卻對日本倉猝實行負利率不以為然,認為最大黑天鵝來自英國脫歐及日本政策失效,甚有根據。英國若真脫歐,最終受害者可能是歐洲,屆時各國脫歐之聲將此起彼落,歐債危機又將被燃點,下周(7日)歐盟峰會能否就難民問題達成協議是關鍵。跟隨G20的思路,未來數月,人民幣似可避免太大沽壓,日圓下跌幅度將會有限,歐羅弱勢難除,英鎊兌美元續弱,基建抬頭,澳、加、紐等商品貨幣可看高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