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不少投資者仍慣常以「炒個股」準則投資ETF,例如衡量其成交量及活躍度,ETF整體成交仍欠均衡,何解?
筆者從過去所舉辦的ETF投資者分享會中獲益良多,感謝各位投資者在每場問答環節都表現熱衷,好讓筆者搜羅第一手資料,為寫專欄帶出更多靈感及亮點。筆者遇過一條常見提問:「點解大部分ETF都成交疏落?」又或者「點解ETF成交咁少發行商都要將佢上市?」可見,ETF的成交額及活躍度仍然是小投資者在揀選ETF時的聚焦。實不相瞞,第一提問亦是筆者自轉投ETF行業以來之內心疑團,然而,本人會嘗試在此文章稍作回應。至於第二提問,本人只慨嘆:「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ETF發行商在市場成交方面跟ETF本質一樣,非常「被動」。
看過畢老林前輩於上月30日撰寫之《投資者日記》,令筆者更加有感而發。文中提及過「ETF港發展多波折」,就充分揭露了ETF在港發展逾14年都未能得以健康均衡成長之事實。這點,我們可從本港的ETF成交探索。根據港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初累積至4月底,ETF平均每日總成交金額接近48.8億元,首3大ETF已佔據整個ETF市場成交多於七成半。按年初至4月底每日平均成交金額排名,第一位的「ETF成交王」屬追蹤中國A50指數合成A股ETF,成交金額達22億元,緊接排名就屬於同樣追蹤中國A50指數的A股ETF實物版,金額達8.4億元,排行第3位的本港ETF始祖盈富基金,就達7.6億元。從列表可見,大部分ETF之每日平均成交額處於100萬元以下,「全零部隊」仍有4隻。
這現象無疑令小投資者卻步。但有趣的是,若讀者曾瀏覽信報網頁內的「ETF透視」,就不難發現「10大活躍ETF」跟「10大最佳表現ETF」截然不同。這帶給投資者「成交最大不等於表現最好」的啓示。
返回本港ETF成交疏落之提問,且讓筆者大膽稍作分析。主因或者包括:(1)本港金融產品銷售模式,及(2)小投資者的慣性投資思維。從過往收集到的投資者問卷可見,大部分小投資者都可能會透過財務顧問或相熟經紀推介各類投資產品作投資。在整個「理財過程」當中,理財產品多籮籮,ETF很難躋身於推介項目之內。在商業銀行,無可置疑,主動式管理的傳統基金屬大路推介,而近期熱賣主打就有一眾收息概念的收益基金。由於篇幅有限,背後原因不作多提。至於證券買賣,港人愛炒股的天性難移,不少人聽到交易所買賣「基金」一詞都失去耐性,更何況眼見成交疏落,最怕難甩身。即使上年度一系列A股實物ETF在市場與投資者打得火熱,部分小投資者都只視之為一項新興的A股短炒工具,並特意搜尋溢價高的A股ETF短炒走一回,可能自己買過ETF都沒有察覺。實感無奈。
要解決此現象仍是老生常談的一句:「一切從教育開始」。要令投資者懂得高度運用ETF便先要讓大家領悟產品結構的好處,這點當然依賴發行商、媒體及銷售單位的參與。投資者亦應該重新反思個人的投資思維,主動去掌握多一點各項市場訊息,更重要是加以思考分析。透過報道中肯及分析全面的媒體,獲取市場資訊絕對重要,大家不妨多參考交易所及其他資訊網頁,以掌握更多本港各項ETF相關資料,正所謂:「意見人哋比,但投資都係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