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經濟增長放緩,已發展市場及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率亦顯著下降。我們的基本預測是這些趨勢將會持續。商品價格通脹略低於疫前水平,加上由於亞洲持續面對通縮壓力,預料通脹難以顯著持續上升。鑑於就業市場轉弱及服務業需求放緩,工資壓力減輕,服務業通脹應會持續放緩。在此通脹環境下,主要已發展市場央行普遍可於當局因應增長前景而放寬緊縮政策之時,開始下調政策利率;綜觀已發展市場經濟體,美國仍屬例外,因其通脹居高不下。然而,環球增長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政策走向。
我們繼續持重利率存續期,特別是考慮到近日孳息率上升。認為澳洲、英國和核心歐洲市場存在價值;同時,短期美國國庫券受美國財政政策前景不明朗的影響較少,亦具有價值。息差範疇表現良好,預期這趨勢將會持續。然而,其估值處於或超越歷史平均水平。認為個別行業和企業展現價值。新興市場債券的基本因素似乎仍然吸引,但內部和外部政治風險削弱部份國家的表現。
美國關稅依然是市場焦點。若爆發大規模貿易戰,亞洲連同全球大部分地區料將承受附帶損害。儘管中美政策不明朗將會衝擊亞洲市場,但新興市場和南亞地區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強韌,受惠於本土資本池深厚、內部增長動力,以及人口紅利仍然向好。
隨着特朗普政府廣泛上調關稅,貿易緊張局勢升溫至超出預期的風險已經上升。雖然直接影響顯而易見,但對投資、消費和企業信心的間接影響可能顯著拖累經濟增長,同時持續推高通脹預期。大部分亞洲經濟體對美國存在貿易順差,若美國政府採取行動解決持續的貿易赤字問題,亞洲經濟體將會深受可能加徵關稅和潛在的貿易爭議影響。內地、台灣、韓國、馬來西亞及泰國最受影響,因其與美國的貿易聯繫較強,而且商品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比率較高。
不過,亞洲通脹仍然溫和,大部分亞洲地區的通脹重返疫前水平。美國孳息率上升,加上與亞洲當地主權債券的孳息率差距本已偏窄,將限制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空間。儘管貨幣政策仍然分歧,但中國人民銀行、南韓央行、新加坡央行及印度央行料將放寬政策,馬來西亞央行則維持利率不變。經濟增長憂慮亦升溫,對部分國家來說,市場憂慮經濟增長多於外滙穩定。
美國利率高企及貨幣市場基金回報強勁,將繼續促使流入新興市場本地貨幣市場的資金減少,而且在強美元的環境下,外滙表現可能遜色。儘管實質利率仍處於高水平,但整體亞洲利率持續面臨與關稅相關的風險。不過,由於本地投資者持有資產的比例較高,加上貨幣政策穩健且具公信力,大部分亞洲市場的表現漸趨強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