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年討論美股,大家都集中討論科技七雄。尤其是人工智能當旺,七雄之外大家也逐漸關注其他中小型科技股,不少亦有大量升幅。不過,新科技除了由科技股帶動,最好還是能令傳統行業提升效率,增加盈利,因而帶動股價。
劃分板塊,行內都以MSCI的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為準,將全球上巿公司分成金融、公用、科技等11個主要板塊。新興或較小型經濟體未必有齊11個板塊,但如美國等大型成熟巿場,則11個主要板塊都有合理數目的上司公司。因此,標普500指數亦有分成11個分類指數,各自有對應的分類指數ETF。
其實看好或看淡某個行業,不一定等於對該行業的個別股份有足夠了解,能夠選出當中的贏家。因此,包括對沖基金及小型家族辦公室等機構投資者,分析了行業前景之後,往往會直接投資分類指數ETF,以省卻再分析股份的功夫。當然,以前也許會直接投資該板塊內巿值最大的一兩隻股王,但這其實是訴諸於股王未來還是股王,雖然經常正確,但一旦情況逆轉,亦遠較分類指數ETF。
如果觀察2024年表現,標普科技股的分類指數ETF(XLK)回報約兩成,不旦並非11個板塊之冠,還跑輸了全標普500的24.9%。出現這個結果,首先是因為科技七雄,甚至其他當炒科技股,其實不一定列入科技股,而按它們具體生意方向,列入其他板塊。
Alphabet和Meta主要業務是提供資訊,盈利又和廣告掛鈎,因此就列入通訊股,和傳媒、電訊公司、乃至電塔等相關基建同組。亞馬遜最初是網上零售商,而特斯拉是車廠,都是零售業務,因此兩者就列入了非必需零售板塊。留在科技板塊,就只有微軟、蘋果和輝達,三間直接提供電腦相關產品的生產商。因此,XLK只反映了科技七雄之中,其中三間的表現。
如果讀者有留意七雄之間的表現,應該不難猜中計有Alphabet和Meta通訊指數ETF (XLC)去年跑贏XLK,回報差不多三成半。非必需零售(XLY)回報亦有26.5%,跑贏了標普500和科技板塊。但值得留意是金融(XLF)和公用(XLU)亦跑贏了科技板塊,回報有30.5%和23.3%。
金融股跑贏,主要是股王銀行走勢強勁。例如摩根大通自2022年底股價幾乎跌至100 元之後,兩年多升至279美元。在息口高原期,銀根較緊,銀行放債利率自然較高,有利推高盈利。幾家大銀行亦發揮了規模效應,加上人工智能或可進一步改善效率,處理業務成本繼續下跌,盈利增長就更快。
公用股跑贏,則可能是因為公用股盈利穩定,加息期對估值影響大,綠能又會令煤廠等資產價值大跌,之前經歷了幾年低潮。但息口高原期會穩定估值,綠能影響又逐漸消化,要撇賬的資產都已撇賬。再加上人工智能對電力需求龐大,刺激了新一波投資,因此全板塊股價反彈,就跑贏了科技股了。
因此,今年科技七雄也許還會繼續強勢,但是其他板塊也許會因為配合科技發展,亦會繼續追落後。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不倒燈塔》現已發售,歡迎訂購。)
本地包郵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