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經濟增長和通脹率持續下跌。中國持續面對通縮壓力、歐美金融狀況趨緊,以及多個國家的製造和服務業需求疲弱,均有助緩和環球物價壓力。這些趨勢加上主要央行以循序漸進的方針來放寬貨幣政策,預計將進一步壓低經濟增長和通脹,繼而應導致已發展市場的環球債券孳息率下跌。
然而,市場憂慮經濟增長較預期疲弱,美國總統大選臨近,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再度升溫,都可能導致市場反覆波動。雖然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券、銀行貸款及按揭抵押債券的個別領域等息差產品提供可觀孳息率,但仍然容易受到宏觀經濟氣氛意外轉變、地緣政治發展,以及貨幣政策趨勢持續不明朗的影響。
亞洲整體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繼7月回落0.2點後,在8月再跌0.2點,至51.1的水平。內地8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令人失望,跌至49.1的6個月低位。數據普遍轉弱,主要受累於內需疲軟和天氣狀況惡劣。新訂單分類指數下降至48.9的年初至今低位,生產分類指數則自2月以來首次跌破盛衰分界線。
亞洲經濟增長繼續受南亞內需和北亞外需支持。雖然我們的基本預測仍然是美國經濟軟着陸,但考慮到已發展市場的規模擴大和中國經濟增長疲弱,亞洲已發展市場的增長將會走弱。在過去6年,亞洲(中國除外)對美國的貿易盈餘增加2100億美元至3840億美元,但對中國的貿易赤字龐大。
中國、印度和印尼等主要由內需主導的經濟體,將在今年下半年繼續平穩增長,但步伐普遍放緩。假如經濟增長顯著減慢,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規模較小和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的經濟體,將面臨美國增長放緩的風險。
美國貨幣寬鬆周期將會降低亞洲央行減息的門檻,但亞洲央行在本周期與聯儲局的息差較小,因此,並非所有央行均隨之減息。南韓和菲律賓很可能對聯儲局政策最為敏感,但前者需應對樓市風險,因此不大可能出現大幅寬鬆的周期。商品價格疲軟,使通脹壓力緩和,應有利亞洲通脹放緩,並支持政策正常化的計劃。
以國內生產總值加權計算,有23.3%已發展市場央行,及22.1%新興市場央行在過去3個月下調政策利率。菲律賓央行是第一家在本周期減息的亞洲主要央行,菲律賓央行仍將減息定性為「精準」和「審慎」的行動,明確表示這並非一次性行動,而且在預期短期內維持負產量缺口情況,可見其政策立場依然過於「緊縮」。
相反,由於首爾樓價回升,加上對韓圜持續升值缺乏信心,因此韓國央行選擇與泰國央行和印尼央行並肩觀望。韓國央行行長表示,當局減息的幅度將低於聯儲局,這可能成為亞洲央行的主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