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醫自由」的核心在於能夠隨時隨地,自主選擇最符合自己需求的醫療服務,無論專科醫生還是醫療機構,均能自由選擇。隨着年齡增長,退休人士的醫療需求增加,而收入來源卻相對有限,因此,實現「就醫自由」對他們尤為重要。根據調查顯示,達到此目標需要約670萬元資本支持,這不僅要求充足的資金積累,還需全面的醫療保險保障,避免因經濟壓力影響治療選擇。
然而,香港居民在追求「就醫自由」的過程中,面臨四大挑戰:高昂的醫療費用、保險保障不足、就醫安排的時間限制及優質醫療資源的有限性。為了克服這些挑戰,退休人士需提前規劃並採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大部分在職港人依賴公司提供的團體醫療保險,但這些保險通常僅提供20萬至30萬元的賠償上限,在面對重大疾病時顯得捉襟見肘。此外,這些保險在退休後便會失效,而這正是醫療需求最為迫切的時期。因此,僅依賴團體保險難以滿足需求。
為確保退休後醫療保障,建議趁年輕且健康時,購買個人高端醫療保險。這類保險通常提供墊底費選項,能有效降低保費,並在壯年期提供足夠保障。這樣可避免在面臨重大疾病時,因財務壓力影響治療選擇。到了退休階段,則可選擇降低或取消墊底費,確保在無固定收入的情況下,仍能享有充足的醫療保障。
隨着年齡增長,保險保費會逐年上升,並且通脹因素也會推高醫療費用。因此,僅依賴保險仍不足夠,還需提前準備醫療儲備,以應對未來的保險費用和醫療開支。
為應對這一挑戰,建議在職期間,每年定期存入一筆資金作為醫療儲備,這樣在退休時能夠從容應對保費的增長。同時,這種儲備也能在面對不可預測的醫療費用時,讓自己具備財務上的彈性與穩定,保障退休後的醫療需求。
隨着國際醫療技術不斷提升,愈來愈多港人選擇跨境醫療作為降低醫療成本的有效方案。對於無法購買或無力支付高額醫療保險的退休人士而言,這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以內地為例,許多醫療項目的費用遠低於香港。例如有一個節目訪問過一位肺癌病人,香港的肺癌靶向藥每月需要約4萬元,在內地僅需約6000元即可獲得相同的藥物治療。再如關節置換手術,香港私立醫院的手術費用約需20萬元,在內地僅需三分之一的價格即可完成。此外,內地的醫療技術近年來進步顯著,許多醫院的設施和技術已達到國際標準,這也使得愈來愈多港人選擇北上就醫。
值得留意的是,香港與內地的醫療資源和技術交流日益頻繁,進一步提升了內地的醫療水準。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劉澤星也指出,兩地醫療合作將成為未來趨勢,這將為患者提供更優質醫療選擇。對於退休人士而言,跨境醫療不僅可以有效降低醫療費用,還能縮短等待時間,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
實現「就醫自由」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年輕時便開始規劃的長期過程。首先,要確保擁有充足的醫療保險與危疾保障,其次是提前儲備醫療資金,最後還需考慮跨境醫療作為降低成本的選擇。透過這些措施,退休人士將能在面對重大疾病時,不必擔憂經濟壓力,自主選擇最佳的醫療服務,真正實現「無憂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