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市民對健康的關注提高,健身風氣愈來愈盛行。不過,近日就有大型連鎖健身中心突然結業,令許多會員和員工都措手不及,更有報道稱有個案預繳過百萬元購買長期會籍和課堂,損失慘重。運動本是有益身心之事,但假如涉及長期或重大財務決策,我們應該先冷靜分析個人需要,評估當中風險及個人負擔能力,就如退休投資一樣,需要謹慎策劃和安排。
運動項目種類繁多,形式各有不同,戶外活動、課堂形式、室內操練各有捧場客。不同的運動計劃、課堂、健身中心的收費、優惠和條款不一,在購買前應先深入了解和多作比較,並理性消費。
退休投資也是如此,近年相關的產品選擇甚多,其投資策略、資產組合、項目收費、風險程度及潛在回報不盡相同,投資者要避免盲目跟風或單純被歷史回報所吸引,從而草率決定,而是了解投資內容,並按個人可承受風險的能力作出明智選擇,同時能滿足長遠的財務目標。
隨着我們的身體狀況和喜好的改變,均會影響所揀選的運動項目、次數及強度,於年輕時積極投入的運動類別,未必適合銀髮階段,或有需要改變至其他運動,或調整強度及次數,以配合當下的體能。
在投資世界中,我們也要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每人的投資傾向和風險承受能力也會慢慢轉變,投資回報也有機會不如預期,因此需要定期檢查組合的表現,當發現個人儲蓄目標、財務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有重大轉變時,或是投資項目長期跑輸大市或同類產品,便有必要作出調整了。
以年齡為例,有不少投資者會以「隨齡降險」為原則來調整組合中高風險,及低風險資產的比例,如年輕時會持有較高比重的股票資產,以爭取較高的潛在回報,愈接近退休年齡,就會逐步增加債券和貨幣資產的比例,務求資產組合表現更趨穩定。另外,除了選擇具有良好聲譽和歷史紀錄的公司外,更可透過多元化投資,將資金分散到不同資產類別和市場,以降低投資風險。
最後,運動有益身體健康,投資則有利財務健康,兩者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期望大家能夠積極參與、持之以恆,並作出審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