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經濟和就業增長放緩,可能令美國與其他經濟體的增長差距收窄,及貨幣政策路徑趨向同步。然而,美國強勁的勞動力市場以及財政和產業政策推動,美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優於其他已發展市場。
消費者及政府開支推動增長
目前的職位空缺處於較高水平,離職流動率低,主要在於過去兩年人手招募情況極為困難,企業盡力挽留員工。然而,財政政策的效力被低估,美國去年的財政支出佔經濟增長接近三成,不論聯邦或各州的開支均相當驚人。市場普遍預測,在私人和政府需求的推動下,美國經濟將在中期持續增長,與其他經濟體(特別是歐洲)的差距雖然會收窄,但仍然相當明顯。
儘管美國的核心商品和服務通脹已從高位大幅回落,但核心服務部分依然居高不下,消費者需求強勁令企業能持續將高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從而保障利潤率。此外,儘管疫情以來薪酬累積升幅落後於消費者物價,但生活成本上漲在某種程度上驅使勞工爭取更好的工資,或透過轉職尋求更高待遇,推動整體薪資大幅增長。
幣策期望分歧隨時改變
由於經濟增長與通脹前景出現分歧,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前景的定價,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我預期聯儲局可能於第四季才開始減息,而根據各種利率前景的加權概率,2024年減息次數不會超過兩次。與此同時,市場預期歐洲央行將於6月開始實施寬鬆政策,而加拿大和英倫銀行則分別於7月及8月開始實行。
最近美國GDP及就業增長放緩,就業增長以外的美國經濟數據,可能受到第一季有利的季節性因素推動,意味通脹可能於短期內放緩,令市場風向迅速轉為偏鴿派的美國貨幣政策,從而收窄與其他已發展市場的定價差距。美國第一季通脹明顯停滯的情況,可能在下半年波及其他經濟體。由於勞動力不足導致就業市場緊張,英國經濟亦可能受服務業通脹加劇所影響。
市場或會繼續認為美國的減息步伐會放緩,但有因素支持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歐羅區均持續減息。4個國家在兩年後的預期利率水平,明顯高於疫情前的水平。受到經濟穩健及通脹高企的推動,自2022年以來利率大幅上升,令高息維持更長時間的政策成為市場共識。若預測正確,各國央行面對下一次經濟衰退時,不太可能陷入「零利率下限」困境,而且不會積極以財政政策應對。
長期增長趨勢差異將持續
中期而言,美國一枝獨秀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其中一個因素是最近25至54歲的壯年勞工供應增長,推動勞動力市場的增長。如此龐大的勞動力或能顯著增強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同時緩解疫情期間形成的勞動力市場瓶頸問題。
另一支持美國增長前景的因素是財政和工業政策的持續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美國基礎赤字佔GDP的比例實際上更高,投資增長強勁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產出,還能提升生產力,逆轉美國十多年來生產力裹足不前的狀況。
然而,巨額財政赤字或會加劇未來債務負擔及通脹前景的不確定性,驅使投資者尋求更大的回報,因此龐大的財政赤字可能令期限溢價攀升(期限溢價是對投資者持有長期債券的風險的補償),從而導致美國利率上升。因此,美國聯儲局在更長時間内維持高息或是適當的做法,並且肯能持續較長時間。
雖然財政和工業政策短期內未必有利美國的經濟增長,但就中期而言,由於勞動力供應充足,對科技製造業、綠色能源及人工智能的投資增加等結構性因素,美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仍將優於其他已發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