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前,中美貿易爭端曾是全球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執政期間,首次對價值38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逾5年後,中美貿易戰這一極端風險又捲土重來。我們認為,這種競爭態勢的核心,在於兩國在關鍵製造業領域的角力。
一方面,拜登政府近月來指摘中國為太陽能板、鋰電池和電動車提供補貼,並傾銷過剩產能,這些行業對美國製造業至關重要。拜登政府也威脅要對中國鋼、鋁產品提高兩倍關稅。歐盟等美國的盟友則以國家安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考慮為由,加大對中國出口的審視。此外,特朗普宣稱如果再次當選,將考慮對中國商品加徵60%關稅,以及對所有進口商品普遍加徵10%關稅。
另一方面,中國駁斥了這些主要貿易夥伴所稱的「中國產能過剩論」,而強調本國在尋求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對國內的經濟挑戰。
中國或推針對性反制措施
我們認為,中國對於美國可能新增貿易限制關稅的回應,可能仍然是有針對性的反制。這意味中國政府願意在兩國有共同利益的領域作出讓步,例如能源、食品、氣候變化等,甚至可能再次簽署採購更多大宗商品的貿易協定,以及在控制芬太尼濫用方面展開合作,進一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等。
從此前中美貿易爭端來看,中國可能採取的反制措施包括:引導人民幣貶值、克制且有針對性的關稅舉措、服務業進口限制、對關鍵礦物出口加以管制及擴大「不可靠實體清單」。中國還可能繼續通過投資來分散貿易風險。中資企業或將採取更多措施重塑供應鏈,以盡量減少市佔率流失,並規避對其國內製造業的限制。與此同時,中國應會持續拓展出口市場,並擴大從東盟、中東、拉美及部分歐盟國家的大宗商品進口。
保護主義成兩黨爭選票議題
在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到來之前,這種中美針鋒相對的局面可能有增無減。特朗普在2018年和2019年對數千種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並稱此為保護美國就業的外交政策工具。拜登上任後留了特朗普時期加徵的大部分關稅。這導致美國公眾當前高度質疑自由貿易的好處,使保護主義成為兩黨獲得選票的一大重要議題。
此舉代價頗高。我們估計,特朗普在2018至2019年加徵的關稅,相當於對美國消費者加稅約800億美元,如果真如前述他所宣稱的加徵關稅,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加稅規模更相當於上升至3000億美元。不過,這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衝擊可能更大。有鑑於此,中國對出口導向型戰略作出重大調整。我們認為,以下三大因素有助緩解對中國總體增長的影響。
中國3方面緩解對經濟影響
第一是中國的外貿出口已顯著拓展至新興市場;第二是中國商品仍在通過第三方市場進入美國;最後是作為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反制措施,中國可能削減從美國的進口。
在評估關稅影響的各項情景中,兼顧美國國內需求而實施有條件的關稅,將是相對良性的結果。然而,對於正面臨宏觀壓力的中國股票來說,任何可能加徵關稅的資訊,都可能對投資情緒造成打擊,並加劇市場波動。儘管估值偏低,但在需求未見強勁復甦、盈利未明顯改善或地緣緊張形勢未解除之前,我們預計中國股票的表現,仍僅與整體亞洲市場一致,較難明顯跑贏。
維持對中國股票防禦性部署
我們因此維持對中國股票採取防禦性布局,青睞盈利具韌性、採取積極資本管理,以及具中期營運利好的中國國企。在當前宏觀環境面臨挑戰之時,這些因素有望支持該主題跑贏MSCI中國指數。滙率方面,隨着近期美元走強,中國人民銀行引導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上調的可能性加大,預期人民幣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