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3月27日

Morningstar ETF

風險管理系列(一):認識尾部風險

2013年初市況良好,下半年卻被一股「避險」氣氛籠罩,投資者紛紛離棄高風險的資產。不過,這種短時間轉向的情況並不罕見。過去數年曾有壞經驗的投資者,都越來越在意要尋找各種方法來對抗市場波動。此一系列文章的目的就是分析各種管理股票投資組合風險的方法,我們先從「尾部風險」說起。

5年前雷曼兄弟破產,引發出現代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之一,投資者亦因此越來越擔心尾部風險。尾部風險量度罕見事件發生的概率;是投資者構建投資組合時應該仔細評估的因素。

解釋尾部風險

首先,尾部風險是一項重要的統計數據,在資產管理行業尤其重要。先別慌張,「統計數據」不一定極度複雜。尾部代表回報在常態分佈下的兩小端,亦即回報率曲線的兩端。一般來說,我們會假設回報是「正常」分佈(”normal” distributed)及對稱的,我們稱正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的數據為統計分佈模型。在投資上,常態分佈顯示在特定時期產生不同程度回報的機會率分佈。

左圖顯示,在正態分佈下,大部分的投資回報都會圍繞在平均數的範圍。至於發生機會率遠低的極端事件,則在分佈曲線的最右側和最左側,這就是所謂的「尾巴」。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我們能盡量減少投資組合出現左尾的機會率,而同時不減右尾出現的機會率──亦即升值潛力。問題是,風險模型一般會假設投資組合或金融工具的回報為正態分佈。但理論與現實並不常吻合。理論告訴我們嚴重的金融危機很少發生,事實卻表明相反。本世紀到目前為止,我們已見證了科技泡沫爆破、阿根廷債務違約、雷曼兄弟倒閉引發環球金融危機,繼而破壞歐羅區主權債務市場等等。還要別忘了日本海嘯和隨後的福島核危機。

說穿了,極端事件或所謂尾部風險事件發生的頻率其實遠高於「正態」統計模型所示的。據估計,在過去30年中,我們每隔3到5年就會見證市場動盪,而這些動盪都可能導致肥尾分佈出現。因此,在建構投資組合時,投資者應調高尾部事件發生的機會率。換言之,我們應該調整理想曲線(正態分佈),將出現重大虧損的機會率調高,如上圖的綠色曲線般。

世上沒有能預見未來的水晶球,任何希望保護投資組合的人,都應該仔細了解應付極端事件的系統性策略,以及每個策略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在談過尾部風險後,我們會於未來數周詳細討論最重要的風險管理策略。

作者Gordon Rose為Morningstar歐洲的ETF分析員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