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疫後復甦、龐大的政府支出,以及俄烏戰爭衍生的食品與能源價格上漲,均令通脹持續升溫,並為環球經濟帶來極大衝擊,全球大部分央行需要大幅加息以遏止物價上升。
其中,中國是一個較為特別的例子。內地7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按年跌0.3%,是2021年2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值,引發外界憂慮中國正陷入通縮,但仔細觀察通脹數據便會發現,情況其實更為複雜。
核心通脹按年仍然上升
當然,物價下跌可以簡單地歸因於消費需求疲弱,需要政府及央行採取更多刺激措施。然而,這並不完全是今次通脹數據所反映的問題。7月份物價下跌主要由食品及能源價格下跌造成,豬肉及汽車燃料價格便分別按年下跌了26%及13.2%。
若剔除食品及能源價格,核心通脹實際上較去年同期上升0.8%,創下今年1月以來最大升幅。而在假日期間,旅遊服務價格亦大幅上升,按年升13.1%。
同月零售銷售數據顯示,消費者仍會花錢在餐飲等行業,但卻減少與住屋相關的支出。如果不搬新家,他們就不會花錢買家具或電器。除了家庭支出外,房屋銷售低迷亦意味房地產發展商難以取得利潤,其流動性同時面臨壓力。
多項因素利淡房地產需求
最近的例子包括有大型發展商未能支付債券利息。賣地成績不理想同時令地方政府的收入下跌,並削弱地方政府為基建項目提供資金刺激經濟的能力。由此可見,房地產市場需要當局作出更迅速和更有力的支持。
事實上,不少地方政府已經放寬購房限制,銀行亦降低按揭貸款利率,使買家可以更容易獲得貸款。然而,房屋銷售仍然低迷。就業市場疲弱,潛在買家亦沒有信心貿然作出置業的重大決定。更重要的是,過去兩年住宅價格下跌,而當局又致力維護住屋負擔能力,預計房價不會大升,以房地產作為投資的吸引力亦相應降低,從而減少需求。
下調利率暫無大規模救市
人行已在8月中將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調15個基點,以應對新一輪疲弱的經濟數據。由於通脹回落,中國的實際利率仍然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有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的空間。理論上,減息雖然有助鼓勵企業及家庭減少儲蓄,並增加支出,但要提振消費者及企業信心需額外措施,才可望令這些貨幣刺激措施更為有效。
容許房價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可能有助促進銷售。不過,當局面對的困局是如何放寬價格限制之餘,又能確保住屋的負擔性。
另一方面,當局還強調私營企業的重要性,並期望能促使其增長。事實上,私營範疇,尤其是中小企,在促進就業市場及投資發揮關鍵作用。
全面提振有助支持經濟
至於行業方面,科技行業經歷過去幾年的監管變化後,外界期望當局的政策會更具可預測性,並對初創企業提供更多支援。國務院最新公布的吸引外商投資政策,便朝着正面的方向發展。
中國現時或不會考慮推出大規模的刺激計劃,不過,隨着更多行業受壓,全面的提振措施將有助支持經濟持續發展。投資者因而需要重新審視這些政策對中國企業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