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周期,與我們在金融危機後觀察到的走向相反。疫情成為一個轉折點,觸發勞動力市場結構性收緊、全球化進程減弱,以及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特別是在美國。產出缺口從結構性鬆弛,轉變為結構性緊縮,最明顯的國家仍然是美國。
經歷初期的通脹飆升後,儘管供應鏈限制很快得到解決,但直到最近物價仍然居高不下,反映通脹壓力或會發展成結構性通脹。儘管最近的通脹步伐已經放緩,但我們無法確定放緩是來自生產力和供應增長,還是需求開始減弱。前者可能會讓我們回到通脹降溫的「金髮女孩」時期,而後者或表示經濟已進入下行周期。
財政措施掩飾美企疲弱
2023年,姍姍來遲的疫後財政措施加速推行,掩飾了私營企業就業逐漸疲弱的真相。政府的財政刺激計劃,例如在2021年推出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將在未來10年撥款大約1萬億美元,而《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降低通脹法案》所提出的稅收寬免措施,將鼓勵私營企業增加對綠色科技和本國製造的投資,但這些財政政策正在逐步失效。
當刺激方案的影響開始消退時,隱藏的私營企業疲弱就會浮現,並於通脹放緩之際發生。
聯儲局在面對這種新經濟局面時,致力取得平衡,試圖透過在較長時間維持較高利率,以及在加息周期結束後維持量化緊縮政策,以抵消過往措施引致通脹的影響。貨幣政策方面,即使聯儲局明年開始減息,未來周期的流動性仍會遠較全球金融危機後的超寬鬆時期緊絀。
中國利率滙率料續寬鬆
另一方面,中國卻呈現不一樣的發展形勢。雖然大多數國家會考慮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兩項政策工具,事實上所有國家均擁有第三個工具,亦即監管政策。中國遠比其他國家更積極利用其監管政策工具,在過去7年更常收緊而非放寬其監管政策,例如於2015年削減對污染工業的供應、於2018年收緊對影子銀行的監管,以及於2021至2022年對科技、教育、遊戲、房地產行業的整頓和疫情防控措施。
最近的一連串監管政策顯然過於嚴厲,在其他國家經濟過熱之際,中國經濟卻陷入衰退。然而,自去年11月以來,我們看到一系列務實的調整,愈來愈多監管政策出現鬆綁,而且放寬措施將陸續有來。再者,不要忘記中國在過去十年實施高度緊縮的貨幣政策,以抑制房地產泡沫,而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則極度寬鬆。如今的憂慮反而是,房價可能開始不受控制地下滑,導致資產負債表衰退和迎來「失落的十年」。因此,我們預期政策利率以及中國的管理滙率將會持續寬鬆。
中國股市基本面確實面臨中美科技、供應鏈和貨幣脫鈎帶來的持續挑戰。我們預期中美的競爭關係將會持續。然而,只有4個亞洲國家支持美國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市場將關注,隨着南方國家向美國購買科技對中國構成影響,這將會稍微拖累中國股市。
多個國家及企業仍在逐步將供應鏈從中國向外多元拓展,將業務營運遷至靠近本土或政治結盟國家。墨西哥、印度和越南等因而受惠。半導體、工業自動化、電池等戰略產業,以國家安全為由受到限制。僅在美國,預期未來5年內近岸投資將超過2500億美元,意味未來美國製造業生產的增長。提高工廠自動化水平以應對勞動力短缺問題,正在推動相關供應商(包括「物聯網」和機器視覺技術公司)的發展,將提高自動化程度和工廠效率。最近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如ChatGPT,亦可能會促進這些趨勢。
亞洲受惠全球生產反彈
總括而言,假如美國能應對輕微的經濟衰退,目前遠低於零售需求的全球貨品生產可望逐步反彈。亞洲(特別是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受惠者。
考慮到這些趨勢,我們認為東方國家處於遠較西方國家有利的經濟周期位置,這是近十年來我們首次認為,新興市場較已發展市場具有吸引力。我們建議投資者留意東方國家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