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兩大不利因素在2023年年初變成利好因素:中國扭轉其零感染政策,市場再次預測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將會轉強,而美國國庫債券亦大幅上升。因此,雖然許多新興市場債券投資者在2022年遵循「先沽售再發問」的慣常做法,但隨着我們踏入2023年,投資者開始重返該資產類別,將配置比重由持輕調高至市場中性。
然而,隨着時間過去,投資者目前或重新採取「觀望」態度,因為新興市場債券似乎受困於在美國發生的事情。
息差反映最壞情景
儘管新興市場債券最初在今年年初上升,但市場此後已回吐了相關升幅,新興市場息差目前反映最壞情景。然而,新興市場債券的基本因素繼續走強,多個新興市場的發展正面。
技術因素方面,發行人意識到發債成本極高,因此未贖回的新興市場債券數量持續減少。2022年的淨發行量為負2300億美元,年初至今的淨發行量為負660億美元。去年,有投資者擔心發行人無法進入國際市場可能導致違約率飆升,但實際上,發行人已成功在當地債券市場發債。這意味着市場加強了深度,資產與負債之間沒有出現錯配。
隨着時間推移,我們認為不確定性有可能繼續存在,投資者在等待聯儲局下一步行動之際將繼續處於這種「觀望」狀態。然而,假如留意出現息差的領域,我們認為投資者的等待將得到補償,而且由於存續期亦容易管理,目前的重點在於避免違約。
通脹問題較小
正如我們在已發展市場所見,通脹持續在新興市場造成大量不確定性及波幅。然而,有趣的是,假如比較新興市場與已發展市場歷來的通脹,這是自1999年以來首次出現已發展市場通脹高於新興市場的情況。新興市場央行在推行緊縮政策時更加進取,部分央行早於聯儲局採取行動。我們亦發現新興市場提供正實際利率,這點對於打算投資當地市場債券的國際投資者非常吸引。此外,假如美元走弱,投資者亦能從外滙變動中獲利。
新興市場與已發展市場消費物價指數的比較(按年變化百分比)
目前,多個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預期似乎已經見頂。假如多間新興市場央行選擇早於聯儲局開始減息,我們會感到詫異,但倘若新興市場通脹預期保持穩定或開始回落,新興市場央行將有更大空間刺激經濟。這意味着新興市場不僅關乎增長走勢,亦關乎通脹走勢。
就潛在經濟衰退而言,我們不知道經濟將出現深度衰退抑或溫和衰退。然而,由於投資者目前對投資於新興市場債券等他們視為「較高風險」的資產類別感到不安,我們得以調高信貸質素,以吸引息差投資於基本因素強勁的投資級別信貸,這些公司有更大機會駕馭經濟衰退。
增加亞洲持倉
一如既往,我們強調投資者必須意識到新興市場國家各有不同,投資範圍相當多元化。因此,在投資新興市場債券時,審慎篩選仍然至關重要。
近期調整方面,我們增加對亞洲的持倉,主要是中國以外的持倉,尤其是泰國、新加坡、香港及澳門。由於亞洲佔參考基準(主要由投資級別債券組成)的40%,許多投資者往往持輕亞洲市場。為了增加我們對亞洲的持倉,我們減少了對中東的配置。中東地區去年表現理想,這是由於油價強勁及流動性理想,當地人購買大量債券;然而,其估值開始變得昂貴,因此我們已鎖定部分利潤,尤其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行業。我們已持重拉丁美洲一段時間,而雖然不斷變化的政局使我們不斷轉移對該地區的持倉,但該市場的估值仍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