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股市自年初藉復常概念走高後,大市之後無以為繼,但實際上資金在不同板塊輪動。從第一季的大型科網及消費股,流入近日的中資國企股,未來要在市場中尋找贏家,便要留意那些擁有「自救能力」的個股,即可以透過削減成本以保住利潤的企業,以及在東盟或歐美市場擁有業務的優質中資股。
內地大型科網股於首季大幅領跑,其後投資者迅速沽貨套現,令科網股沉寂一時,但近日人工智能(AI)議題在市場熱議,不少資金遂流入擁有AI研發能力的大型科網股之中,令科網股再次成為話題。科網股於5月陸續公布業績,隨廣告收入好轉,加上削減成本策略具成效,相信上季收入會令人有驚喜。
資金搬出銀行至高息股
除AI概念外,與「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相關的公司也突然受捧,股息率普遍有5厘至8厘的內銀股、電訊股等高息國企股,均吸引大量資金流入。我們相信,高息國企股被追捧,源於內地早前調低銀行「協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
內地銀行協定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被削後,存息一般只有2厘,遠遜於保險產品的5厘,更與內銀股的7厘至8厘相距甚遠,因此迫使不少市民將資金搬出銀行,投入到保險公司產品及高息股之中,造成高息股受捧的現象。
美明年大選左右華政策
隨內地復常對經濟的推動逐步消退,4月份經濟數據令人失望。市場原預期中央會推出多項政策,以提振疫後經濟,但結果未能如願,這或與美國經濟情況有關。現時大家均估計,美國將於今年稍後時間步入衰退,但基於明年是大選年,故預計美國政府希望可將衰退時間推遲,而中國政府傾向於美國衰退時才推出進取性的刺激經濟政策,因此最終中國復甦的時間或會滯後,第三季末、第四季初前經濟數據料仍然參差。
內地首季信貸增長12%至13%,但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只有7%至8%,兩者相差便是留在體系內的閒置資金,惟目前這些資金仍未知去向,故此投資市場並非缺乏資金,只是資金傾向採取觀望態度,未有大舉入市。
與西方國家的疫後復甦不同,內地未有出現爆炸性的經濟反彈,這與中央在疫情期間未有向市民大舉派錢有關,以致重新開關時,對消費市場的刺激力度,便不如西方般巨大,令整個復甦速度相對遲緩。基於內地經濟暫未有明顯起色,投資者在選股前便要審慎,可選擇一些在控制成本上仍有空間的個股。由於內地在疫後的需求仍未大幅恢復,可進一步削減成本的企業便能藉以保持盈利能力。
留意拓海外市場中資公司
中美關係自氣球事件後,海外投資者為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均選擇投資在內地擁有業務的歐美品牌,而非直接在內地投資。近年不少中資企業均將生產鏈從內地遷移至東南亞市場,惟會繼續向中國訂購生產組件,而且不少赴歐美發展、以低價招徠的中資公司,如主打電商平台、廉價服飾的企業也做得不錯,故此投資者除投資歐美品牌外,也可留意一些近年力拓東南亞或歐美市場的中資企業。
現時市場充斥不確定性,投資者於第三季前宜採取審慎選股策略,選擇擁有「自救能力」的個股。直至第三季末,宏觀經濟環境可能改善下,業績報捷的大型科網股有望再次受捧,從而帶動指數重新發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