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9日

韋立民(Norman Villamin) 市場分析

【私銀觀】去全球化新長周期中尋機遇

去全球化是近年的熱門話題,但全球化其實可能早在十年前已經到達頂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加上新冠疫情爆發,再有俄羅斯在2022年大舉出兵入侵烏克蘭,已使全球經濟的形態,從以往推崇「準時生產」(Just in time)加快轉變為「以防萬一」(Just in case)。

當全球逐步轉型至新宏觀範式(paradigm),在1990年代為全球化而建立的基礎設施便需要重新布局,雖然這將加劇通脹和不穩定性,但與以往全球化進程開展時一樣,也將帶來長周期的投資機遇,這包括能源轉型、基建和糧食供應。

更多私人銀行觀點

能源轉型大計面對挑戰

俄羅斯的低價能源和多樣化商品,是在1989年蘇聯解體後開始出口至各國工廠,不但塑造了世界能源市場此後的面貌,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所立足的基石。

不過,俄國侵略烏克蘭並引發多國對其實施制裁,干擾了這個運行多年的供求形態,致使全球尤其是歐洲政府一方面着力開發替代能源來源以應付這個寒冬,另一方面煤炭和火力發電正捲土重來,惠及能源出口國和公司,但不利於能源消耗者。

在策略上,多國已制訂重大政策推進能源轉型,但政府在推行鴻圖大計之前,必須應對多項挑戰,包括供應鏈和工程服務規模不足,導致虧損和限制了投資;監管障礙往往使投資項目拖延多年;以及利率上升拖慢能源轉型計劃的進度。

大規模投資於基礎設施

除了確保能源安全和獨立自主性之外,提升能源效益也是必不可少。歐洲政府正尋求將公共運輸網絡升級和電氣化,同時也有意投資於促進航空和航運等行業去碳化;至於美國則將焦點放在提升現有運輸資產的能源效益,預測美國單是重建主要樞紐機場便已帶來高達1000億美元的投資機會。

基於公共債務早已暴漲,透過私人資金以更新或置換過去由政府興建和持有的基礎設施,已成為政府應對能源和安全威脅的唯一另類途徑,這將為投資者在未來多年開創機會。

打破糧食供應問題困局

能源危機也同時引發糧食危機。在美國農業成本中,有高達50%與能源價格息息相關,從提高收成的化肥,以至耕作、處理或運輸過程所需的燃料等。

氣候變化引致的乾旱,除了影響水力發電廠作業,以及以駁船運送燃料的水路,因而加劇能源危機之外,作物失收也持續干擾糧食供應。

農作物收成在旱災後通常需要約兩年時間才能提高,但能源危機如今成為妨礙提高收成的障礙。全球主要化肥供應國俄羅斯及白俄羅斯相繼受到制裁,刺激化肥價格和影響供應,化肥使用量下降可能不利於2023年的莊稼收成。

故此,增加投資於化肥製造商和支持種籽技術供應商,對恢復可持續的全球糧食平衡不可或缺,也有望在未來開啟投資良機。

展望新一年,投資者除了要留意全球經濟如何在已發展市場進入衰退,和新興市場尋求鞏固復甦的一線之間進退之外,也應注視正在重塑投資格局的長周期變化,以把握隨之而來的投資機會。

韋立民(Norman Villamin)

瑞聯銀行

集團首席策略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