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快將過去,不少人會就年初訂下的理財目標進行年終檢討,調整來年目標及投資策略。然而,對於健康保障,許多人都會以為投保後便可一勞永逸。事實上,財富管理及保障方面的需求,應隨着年紀及家庭狀況作出調整。另外,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加上近年新冠疫情推動保險產品不斷革新,10多年前的保險產品,其保障範圍及保障額未必緊貼現時社會所需,所以定期檢視保單內容至關重要。
人生各階段保障大不同
20多歲的年輕人健康狀況較好,出現不受保障的項目,如投保前已知疾病等的機會較少,需要支付附加保費的機會亦會較低。換言之,趁年輕,有穩定收入後,便可考慮用餘錢投資健康,愈年輕投保,保費愈相宜。
及至三十而立,需要肩負的責任伴隨年歲不斷增加,升遷、組織家庭、置業、供養子女、照顧父母等。若不幸患病,漫長的治療及康復期,可能會無法工作而失去收入來源,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財政壓力。加上近年香港的醫療費用不斷攀升,香港醫療衞生總開支正以每年平均5.6%的年率上升,比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的9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4.4%的通脹率為高,意味市民的醫療費用升幅超越通脹。若情況持續,未來醫療相關的經濟負擔將不斷增加。
因此,作為家庭支柱,可考慮在資金比較充裕的時候,備有充足的醫療及危疾保障,或為現有的醫療及危疾保障升級,方能為突如其來的健康問題設下財務安全網。
多重保障對沖醫療開支
現代醫學進步為一些過往被視為「絕症」的危疾帶來轉機,然而新型治療方法增多,治療和復健時間相應延長,醫藥費亦自然會增加。單次危疾保障能減低第一次患上危疾所需承擔的財務風險,而多重保障則能建立更安心的健康防護網,尤其針對一些有較高復發風險的危疾,包括癌症、心臟病、中風等,提供持續守護保障,有助對沖患上頑症時的龐大醫療開支。
值得一提的是,人均壽命延長及人口老化是全球正面對的趨勢。市場上也有計劃針對一些隨老齡化而風險日增的危疾,如認知障礙、柏金遜病等,提供持續保障,以減輕患者及照顧者因接受長期治療與護理引致的經濟負擔。
未知疾病保障同樣重要
自2003年經歷SARS(沙士)至近年的新冠肺炎後,保險業不斷革新,將保障擴展至未知疾病,市場上有新危疾產品列明,一旦不幸因未列明疾病而需要連續若干日入住醫院深切治療部,不論特定疾病,受保人同樣可以獲得保障。
當然,除了醫療危疾保障外,應定期重新檢視整個保險組合,包括人壽、意外、儲蓄保等,以配合人生不同階段需要,為自己及家人的未來作好準備。在考慮升級現有保障或購買保險產品前,宜先根據個人財務狀況、家庭狀況、是否家庭經濟支柱、若患病不能工作對生活構成影響等因素,作全面評估。如有需要亦可尋求保險顧問的專業意見,協助整合出適合的健康保障,防患未然。